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巨流河讀後感

作者齊邦媛女士的父母皆出生於中國東北遼河流域(清代稱為巨流河)的鄉村 ,但是齊家是來自山西太原府的漢人, 於十八世紀初到奉天落戶 ;這本書從作者1924年出生於遼寧寫起, 述說兩代人從故鄉的巨流河, 歷經軍閥割據 -八年抗戰 -國共內戰 ,一路漂泊到台灣南端啞口海的故事.


齊女士的父親齊世英先生十八歲考上官費留學日本, 十九歲回國結婚 ,一個月後又去日本, 在金澤第四高等學校畢業後; 二十二歲到德國柏林留學攻讀哲學經濟, 認真研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和不少社會主義論著 ;二十五歲返鄉 .當時奉軍名將郭松齡將軍厭倦軍閥間爭奪地盤窮兵黷武的政策 ,邀請齊世英先生代理外交事務主任爭取國際支持 ,並通電請張作霖停戰下野 .不幸事敗郭將軍夫婦被追兵就地槍決;齊世英等人躲到新民市的日本領事館 ,在吉田茂總領事的庇護交涉下, 窩藏了半年才伺機化妝逃出包圍線, 經朝鮮日本輾轉潛回天津, 總算檢回一條命 .


作者的母親裴純一女士十九歲嫁入齊家後, 十年間沒有離開過莊院有形和無形的門; 所有媳婦該做的家事一樣不少, 還要伺候公婆 .稍有空暇得裁製衣服, 繡枕頭及鞋面...等等. 丈夫遠在海外, 十年間只在暑假回來過五次; 那種獨木支厦的孤單哀怨和傳統婦女堅忍不拔的精神, 實在令人同情與佩服.難怪作者回憶幼年時期常聽到母親幽怨地低吟 "蘇武牧羊北海邊", 卻從沒唱過一首真正的搖籃曲.


齊世英先生在1934年說服行政院次長彭學沛先生及教育部撥款五萬銀洋,創立國立東北中山中學; 在北平招收了約兩千名初一到高三的流亡學生 .1936年秋天 ,華北的局勢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於是中山中學由北平遷往南京 .1937年蘆溝橋七七事變 ,一個月後日本軍隊進入北平 ,十月中旬全校師生分兩批在老師及王校長帶領下,撤離到漢口,再轉到湖南湘鄉 .十二月中旬南京淪陷 ,日本軍隊開始放火搶劫大屠殺.


抗日名將孫元良將軍在回憶抗戰時的逃難情景提到 : 抗戰初起實行焦土政策, 鼓勵撤退疏散; 然而對忠義的同胞沒有作妥善的安置, 對流離失所的難民沒有稍加援手, 任其亂跑亂竄 ,自生自滅 ;難民所到之處, 食物馬上一空. 當地人民也驚慌加入逃難行列 ,洶湧人流愈裹愈多, 到處是倒斃的腫脹屍體, 極目遠望全是殘垣斷瓦; 令人頓生人間何世之感 ,悲痛控訴戰爭之殘忍及國民政府之無能.


齊邦媛女士從小體弱多病, 處處需人保護. 在她生命中由有家變無家的兩大轉折 ,一是小學畢業時從蕪湖搭上運兵船逃往漢口; 另一次是1943年八月底剛剛南開中學畢業 ,由重慶溯江往川西嘉定就讀武漢大學. 每次都一路哭泣不停, 難怪她好友笑說江水都被哭漲呢 !


大學聯考被分發到哲學系, 因為英文成績全校第一名, 當時教務長朱光潛先生特別召見,並說服她轉入外文系. 在朱老師的精心教導下, 以 "英詩金庫" 作課本, 閱讀了不少莎士比亞, 彌爾頓, 葛雷, 華茲華斯, 雪萊及濟慈等的名作 ;並被要求好文章必須背誦 ,由生變熟加上老師的幾句指引, 確能得其真意. 作者英文造詣在這段期間因而扎下深厚的根基 .


在大四時有一位剛從意大利回國的田德望博士來校為三四年級開選修課(但丁神曲研究),結果只有邦媛一人選課; 有一天田老師就建議她不如到教師宿舍上課, 比較沒那麼冷清清的感覺 .於是上課時不僅有熱茶可喝, 有時田師母忙著做飯, 將七個月大的小男孩放在田老師懷裡 ,邦媛便站起來幫他抱著一面聽課 ;有一次同學前來找她 ,撞見此一情況, 回去大肆喧染 ,一時傳為笑談呢?!


大學畢業後前途茫茫, 父母又不同意她出國深造, 怕在此國家社會紛亂時期隨時會斷了音訊 .在北平和上海奔波了三個月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正好馬廷英先生到上海為台灣大學甄選理學院教授, 就順便介紹邦媛到外文系當助教. 於是在1947年十月搭螺旋槳飛機抵達台北 ,半年後經由武漢大學旅台校友會認識一位電機系學長羅裕昌 ,交往半年多, 在父母同意下於1948年十月十日在上海新天安堂由計志文牧師證婚定此一生. 婚禮後十天搭船回台灣, 夫婿在鐵路局工作, 她仍回台大教書. 人生的際遇真是難以預料,若非馬先生的引薦 ,加上邦媛一心想獨立生活, 也不可能遠渡台灣海峽到一個全然陌生之地謀生活. 要不是湊巧雨天等公車遇上武大的學姐楊俊賢 ,邀往參加武大旅台校友會, 也不會認識夫婿羅裕昌 ,而就此定居台灣. 要說不是上帝安排 ,怎麼有那麼多巧合呢?!也誠如作者所言,世間的緣份環環相套實非虛言.


1972年夏天中興大學外文系的第一班學生畢業時 ,邦媛也辭掉了外文系主任一職回到台北. 國立編譯館館長王天民先生力邀她去擔任人文社會組主任; 第一件事是擬定英譯計畫, 她邀請了名詩人余光中, 師大教授吳奚真 ,政大教授何欣 ,台大教授李達三合組五人編譯小組 ;將近兩年時間完成中國現代文學選集, 作品年代橫跨1949年到1974年之間 ,選錄台灣出版的現代詩, 散文和短篇小說. 由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發行, 國外書評全是肯定的讚譽, 最重要的是讓台灣的文學作品首度在國際上露臉, 居功厥偉. 於私, 也完成她發願做台灣文學英譯的心願; 因為她曾在美國的幾間大學圖書館都找不到台灣的任何文學資料, 深以為憾 .在她兼任教科書組主任之職 ,最有意義的工作成果 , 就是費盡心力排除萬難聘請資望深 ,有骨氣, 有擔當的國際知名的漢學家屈萬里先生擔任主任委員;不僅要導正教科書的應有水準,(暫用本的教材太多黨政軍的文章, 卻沒人敢直截明白評論) 還需要擋得住舊勢力的反擊; 比如有位林立委指責新編國文教科書忽略了國家民族意識, 選文幼稚不登大雅之堂 .邦媛為此特地到林委員家當面解釋, 那知一見面, 林委員既不請客人坐也不寒喧, 一連串的訓斥 ,還拿出一本中共的初中國文書說 :" 我看連大陸的課本都比你們編得好 !" 邦媛突然福至心靈說:" 那麼請您把這本書借給我, 我帶去給執筆小組做個參考, 說是您的建議 ." 林委員這下突然覺得會惹麻煩 ,趕緊請邦媛入座, 溫和的問她哪裡人, 丈夫做什麼, 父親是誰 ;一旦得知 ,馬上改口 :"你怎麼不早說, 我和齊委員兄弟一樣 ." 就這樣運用各種技巧和人際關係, 終於編出超越政治, 符合文學文化本質的教科書; 讓每一位正在成長學生的心靈得到陶冶與啟發. 雖然還是有保留蔣介石的訓詞和孫文的文章 ,但是在當時白色恐怖的體制下, 實在是難能可貴勇氣可嘉.

齊世英先生自二十七歲加入國民黨至五十五歲因拂逆權力中心被開除黨籍 ,一生黃金歲月盡在理想與幻滅中度過 ;但他卻有似 "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個人得失,炎涼世態皆可淡然處之 . 反觀今日政壇爭權奪利爾虞我詐, 很難看到有氣度又有節操的政治家 .有其父必有其女, 邦媛從小耳濡目染加上遺傳因子, 颇有乃父真傳與堅強毅力, 能不畏艱難 ,不計個人得失, 一心一意為國家社會長久之計貢獻一己棉薄之力 ,實在令人佩服.

這本書是一部從庶民的際遇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回憶史; 綜觀民國以後, 軍閥割據,八年對日抗戰,國共內戰,戰亂頻仍,延續數十載之久,生長在這一時代的中國人何其不幸, 遭受國難家庭破碎之苦,大半輩子都在逃難,生活不得安寧;反觀我們這一代(戰後嬰兒潮)有幸生長在台灣,雖說多數人幼時貧窮,但政治穩定,經濟快速成長,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長大後還能安居樂業,比起作者齊邦媛女士,我們這一代算是很幸福了;面對當今紛紛擾擾的獨立與統一的問題,在台灣的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冷靜下來,集思廣益,從長計議,研議出一套有尊嚴有智慧的解決方法,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免除戰爭的痛苦.願上帝庇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