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當中,總是耗費太多時間停駐在感傷過去,同時也使用太多的精神去策劃未來;總認為幸福就在計劃實現的未來等候著我們,卻往往忽略了享受當下生活的小樂趣才是幸福。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做事本末倒置,明明是因為活著快樂,才會希望長壽,多享受生命的樂趣;卻常有人為了長壽,禁止自己去享受許多可以帶給他快樂的東西,甚至連自己的生日蛋糕都不敢沾口。不過,適度的節制確有必要;就像溫和適度的運動使我們精神煥發心情愉快。懂得自我節制的感覺更讓我們充滿自信與幸福感。
有一家學術機構曾經做了心理實驗:利用兩個月時間觀察受試者的心情感受。探究到底人們覺得是『多次快樂』重要?還是『一次很大快樂』重要?結論是來自多次快樂感覺很美好,延續的張力比較強烈,遠勝過短暫的大樂。其實這種心情感受,相信當過兵的人都深有同感。記得當兵的時候每天數饅頭,等待退伍的日子早日來到,卻忽略了享受軍營生活的許多小樂趣。等到退伍多年後,同儕聚會時,只要有人提起軍中趣聞,立刻一呼百應,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滔滔不絕;那種興奮愉悅的氣氛,讓身邊的女眷們羨慕不已,恨不生為男兒身呢。可見當兵時除了比較不自由,卻是充滿許多與民間有別令人回味無窮的樂趣,甚至多年後回想起來心情還是很快樂。反之,剛退伍時的大樂,大約只維持個把月,很快就面臨現實生活的壓力,甚至被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失落感取而代之了。
記得小時候父母管教比較嚴,當時就很憧憬長大以後,想賴床就賴床,想看漫畫或武俠小說都沒人管,那該有多幸福。於是童年犧牲了不少玩耍的童趣活動,聽父母的話努力讀書。等到我真的長大了,父母也的確管不著了,雖然生活上有比較自由些,卻感受不到當初所期盼的幸福快樂。因為踏入社會以後,另一種不自由就顯現在看老闆的臉色中渡過。於是開始憧憬哪天翅膀硬了,自己創業當老闆,可以不再受氣且完全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那種生活一定很快樂幸福。若干年後果然熬出頭,該是讓別人看我的臉色了!?然而天天開會檢討、應酬客戶、分派工作、調頭寸,忙得像轉個不停的陀螺一樣,幸福的感覺還是消失無影無蹤。
有錢會比較幸福嗎?幸福經濟學有名的「依斯特林雋言」(Easterlin
paradox) 談到:「雖然在一個國家的某個時期,有錢人一般來說會比窮人快樂;但是隨著經濟成長,大家都變得更有錢了,社會的平均快樂程度卻不會因此提升。」相信成長在台灣的三、四年級生,從貧困的幼年踏著經濟起飛的快速步伐邁入富裕的中年,更能深刻體會上面這一段雋言的意涵。我們通常會很快地就「適應」新增高的所得與生活水平,並視之為理所當然。同時拿來「向上比」或「跟同儕比」很容易產生「不如理想」與「患得患失」的心理;讓主觀感受到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覺得懊惱、沮喪。
經常聽到一些朋友說:等我退休後,就要去做………如學畫畫、書法、到世界各地旅遊、當義工幫助別人等。總以為退休以後如果有錢有閒,生活一定比較幸福!?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有一位朋友在退休前盡可能地兼差加班,於是乎,同學朋友的聚會經常缺席,也因為工作疲累且沒時間而疏於運動。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後,健康也亮起紅燈,三不五時到醫院報到。再加上這位朋友和老婆平時感情就不融洽,這時更是適應不良口角不斷;親朋好友也因平常疏於連絡沒人主動前來探望;生活過得就是一種人走茶涼的冷落和無盡的孤獨。常常一個人孤坐殘陽下唉聲嘆氣,隨著生命一點一滴地溜走,到頭來留下的只有“空悲切”的嗟嘆。
人生有些事不要等,也是不能等的。不要等到心儀的女孩變成別人的妻子才扼腕不已?不要等到分離時才後悔沒有珍惜感情;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失敗時才記起他人的忠告;不要等到船撞上了橋墩,才明白“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句話,只是用來安慰一時失意暫時無法解困的人。不要等到躺在病床時才意識到生命是脆弱有限的;螞蟻尚且珍惜生命努力貢獻牠們的社群;人類更需要利用有限的時空發揮最大的效用,好好掌握當下的每一刻,該珍惜的好好去珍惜,該放棄的毅然放棄掉,讓自己的生活維持平衡,貢獻自己,樂於助人,保持謙卑的心,時時感恩,幸福就在當下,就在你身邊!
1 則留言:
現代人生活繁忙,競爭激烈,都把幸福當成一種追求,一種願景。
即使物質生活不虞匱乏,卻沒有覺得絲毫的幸福;可能是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其實幸福就是你飢餓時的一個饅頭,失落時的一句安慰。
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幸福就在當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