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南德、奧地利之旅(下)

在霏霏細雨中離開了希特勒的鷹巢別墅(Eagle nest),車子不知不覺間已越過了國境,來到奧地利聖沃夫岡湖區(St.Wolfgnag)北岸的小鎮。我們一時興起雇了馬車沿著湖邊小鎮兜了一圈,街道上各具特色的商店、旅館、餐廳和咖啡座櫛比鱗次,令人目不暇接。平靜翠綠的湖泊,周邊環繞著峻峭的阿爾卑斯山系,山巔處處雲霧繚繞;湖邊迷人的木屋建築,貼著牆面栽植豔紅粉白各色玫瑰,樓上窗台也都擺滿鮮花盆栽,美麗的造景令遊客忍不住拍照留念。聽馬車夫說小鎮人口約3,000人,每逢假日外地來的遊客卻有6-7,000人。

離開夢幻湖景的聖沃夫岡,接著安排參觀德奧邊境的哈萊茵鹽礦(Hallein),大夥兒套上白色的礦工服裝,乘坐前胸靠後背的板凳車,進入中歐最獨特的鹽礦坑。車行約十分鐘後,全體下車聽導覽員用三種語言解說﹝華語播放錄音帶,德、英語直接口語說明﹞,也播放以詼諧趣味攝製的開礦歷史劇情。隨後兩人一組搭木製溜滑梯到下層礦坑,接著搭木造平底船越過一大池水域到另一礦區,隨後又是一段溜滑梯的體驗,這時大家有了經驗不再緊張,也少了不少驚聲尖叫。經過層層解說後,改搭電扶梯回到上層礦坑,轉乘板凳車出礦坑口。礦坑範圍跨越奧德國土,坑內溫度終年維持在攝氏十度左右。參觀過程中,有一道門標明奧德國界,我們來去自如毫無感覺。只是心中好奇礦場是如何管理和分配,還有員工的福利依哪國法規?不知怎地,當場胡思亂想起來,真是杞人憂天啊!中午在附近一家餐館享用奧地利有名的豬肋排餐,搭配名聞遐邇的小麥啤酒(Eidwiser),質量俱佳,每個人都盡情享用,各個盤底朝天,杯底也不再養金魚。這是幾天來用餐沒有的現象,真是難得。

飯後驅車前往哈斯達特(Hallstatt),它是阿爾卑斯山麓的傳統小鎮,湖區腹地狹小,鎮民只能利用狹長的山坡地,層層疊疊地搭建傳統小木屋,爬藤類植物及漂亮艷麗的玫瑰花被植披木屋牆壁、窗台和門框邊沿,好比俏姑娘插一朵美艷花朵在秀髮上,更添俏麗誘人。天晴風小的日子,這些美麗建物、尖塔鐘樓及高山峻嶺都會倒影在清澈湖面上,那種幽靜自然的美很容易讓人忘記城市的喧嘩與塵囂,難怪它有歐洲最美的湖濱小鎮美譽。因為土地窄小,教堂的墓園不敷使用,必須將舊骸骨挖出來,在頭蓋骨漆上名字,排列在墓園旁的小屋子裡,供人憑弔或觀覽。舊的墓地則空出來供他人使用。哈斯達特鹽礦也是歐洲最古老的鹽礦之一,規模比哈萊茵鹽礦小一些,礦場入口又在陡峭的山腰,須搭幾近垂直的纜車出入,參觀的人潮就少了許多。



翌日來到薩爾茲堡(Salzburg),這裡是音樂神童莫札特(Mozart)的出生地,也是一個因鹽而富裕的城市;昔日載運岩鹽到歐洲各地的薩爾河將城市一分為二。它是奧地利第四大城,人口約十五萬人。我們從住宿的喜來登飯店(Sheraton Hotal)後門步出,穿越一片高大的樹林,來到電影“真善美”拍攝地點之一的米拉貝爾花園(Mirabellgarten),進園門的台階,就是瑪利亞帶著七個孩子高唱DoReMi之歌的天使階梯,階梯兩旁雕有兩隻獨角獸,似乎有守護的意味。整座花園占地約有4-5個足球場大,庭園中花木扶疏綠意盎然,遍地都是色彩繽紛的鮮豔小花,栽植排列成幾何對稱形圖案,非常賞心悅目。花園中央有一座雕像噴水池,它的四周對角處分別建構代表風火水土神話故事雕刻人像;這兒拍照的人很多,我們也不免俗地搶機會拍了團體照留念。園區外側建築物高大的牆面上,寫著莫札特音樂大學(University Mozart),奧地利很多音樂家都是從這大學培育出來的。聽說奧地利人從幼兒園到研究所的教育費用全部由政府包辦,醫療住院費用也比照辦理。所以只要肯讀書能讀書,不分貴賤,都有出頭的一天。



豪恩薩爾斯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當然是必遊景點之一,它雄踞薩爾茲堡老城區南側的蒙徹斯山上(Monchsberg),長250公尺寬150公尺,當時發生了教皇與國王之間的主教任命權力的爭奪,1077年效忠於教皇的主教格柏哈德(Gebhard)開始建造防禦工事成為要塞高堡。上去高堡搭乘登山纜車是最方便的方法,它是奧地利境內最古老的直立式纜車,亦是世界上第一條登山纜車線路,於1891年建造完成。登山纜車以約七十度角爬升,車廂內分隔有三層高度地板,沒有座位,約55秒即可抵達高堡。堡內中庭裡的小教堂是聖喬治禮拜堂(St.George chapel),其外牆上的日圭,可以看到圭面上畫有黃道十二宮星座圖。從觀景平台及防禦砲孔眺望薩爾茲堡城區,高低不一錯落城中的古老建築和大小廣場,一覽無遺;悠悠蜿蜒而行的薩爾斯河,遠方的阿爾卑斯山及山下被草坪和樹木圍繞的真善美別墅場景,也都盡收眼底。堡內地下室的“提線木偶博物館”(Marionetten Museum),展示各式各樣的木偶,依年代的不同以及歌劇需求各有其造型,或可愛,或華麗,或詭異,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傍晚抵達帝國之都-維也納(Wien),在住宿的希爾頓飯店(Hilton)用完餐後,我們直接漫步到附近的城市公園(Stadtpark),它是維也納最古老的公共園林,沿著維也納河而建立。公園中有一座小約翰史特勞斯拉小提琴的金色全身雕像非常有名,許多遊客都慕名遠道而來與它合影。晚上的維也納河緩緩而流,幽靜無聲,在柔和昏黃的路燈光影,還有濃郁的夜來香催化下,河堤的情人步道充滿羅曼蒂克氛圍,令有情人不禁陶醉;若不是夜深天冷又帶點細雨絲,真想陪老婆在那迷人的情人道來回走幾回呢!


翌晨,當地導覽員Vivien 帶領我們參觀熊布朗宮(Schloss Schoenbrunn),又名“美泉宮”。西元1612年馬蒂亞斯皇帝(Matthias)在花園盡頭涼亭山腳下發現清澈甘冽質量最佳的泉水而得名。原本為皇家休閒狩獵之地,經瑪麗亞特瑞莎女王將其擴建成供皇族成員﹝她生了16位子女﹞避暑的夏宮,以當時盛行的洛可可風格和採用浪漫的粉色立面牆完成了美泉宮的設計。宮殿內處處金碧輝煌,到處可見黑色描金的家具及女王家族的畫像,尤其是大畫廊以其40米的長度10米的寬度和其頂上令人神迷由義大利著名畫家格里格利桂格里米(Gregorio Guglielmi)繪製的濕壁畫,的確是令人印象最深的洛可可大廳。據說當年六歲神童莫札特曾在美泉宮為瑪麗亞特瑞莎表演人生第一場宮廷音樂。宮殿後方的花園至今還保留許多價值很高園林建築的珍品;一條條修整劃一的筆挺樹木形成大小不一的林蔭大道,巨型的花壇中五顏六色的花卉和植物組合千姿百態的圖案,令人賞心悅目;還有充滿詩情畫意的玫瑰花長廊,更是遊客最愛留下浪漫回憶的地方。



位於維也納市中心的聖史蒂芬大教堂(Der Stephansdom)最早是羅曼式建築風格的黑燈雙
(Heidentuerme)北塔僅68.3米高,南塔高137公尺,歷時74年的建築與教堂同時完工;是當時歐洲最高的建築。午餐安排在以燒烤豬肋骨最有名的維也納肋骨餐廳(RIBS),味道還真不錯,搭配一些青翠菜蔬和生啤酒,真是酒足飯飽唇齒留香。飯後就地解散,大家分頭奔走老城區的精品大街,各覓所愛各買所需,忙得不亦樂乎!

隔日一早,大家將行李打包妥當,填寫好每一張退稅單,將退稅商品擺在行李的上層以備檢驗。隨即展開最後一天的參訪行程。首站來到百水-卡爾文那公寓(Hundertwasser-KrawinaHaus)這是他們兩位建築師合作的第一件建築藝術作品;沒有直線,全是適合生態規律的幾何線條。屋頂上和五顏六色的牆壁上都有綠色植物覆蓋,這種仿如童話世界的建築在眾多灰濛濛的城市建築中獨樹一幟,也凸顯出它的個性化和人性化。

第二站來到貝維蒂爾宮(Schloss Belvedere),它是奧地利的大將軍,歐洲人的英雄尤金王子(Prinz Eugen)為自己建築的夏宮。分為上下兩座宮殿,中間長達500米的巨型花園將兩個宮殿協和連接。它是巴洛克藝術風格盛期的經典傑作。花園中央有一座ㄇ字型石牆,牆面及牆上都有文字雕刻圖形和雕像,牆前有雕刻好幾個小人物的噴水池座,溢出之水就順著石板階梯一階階流下,許多人都拿它當背景拍照。佔地廣闊的翠綠草坪,被白色的小碎石路徑分隔成數個區塊,各有其特色的神話雕像噴水池點綴其中。花園兩邊每個上下園區的台階入口,皆矗立對望的兩座獅身美女人頭雕像,且都露出豐滿雙乳,不知跟什麼神話故事有關呢?雖然今日的規模縮小許多,但還是維也納最漂亮的巴洛克式花園。






第三站來到查理廣場邊巴洛克盛期的查理教堂(Karls Kirche),這是1713年鼠疫病肆虐期間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還願而建。教堂大門兩側各矗立一座圖拉真立柱,以浮雕方式刻上教堂保護神聖查理勃魯姆斯(Karl Borromaeus)的事蹟。在教堂內部可搭觀光電梯到達32米高圓拱頂部,觀賞濕壁畫及吊燈,還可眺望市景。這是別的教堂沒有也不太可能安裝的設備。

 

所謂“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又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了。一夥人兵分三路,有幾位團友玩得不夠癮,找了間民宿繼續作客天涯;其餘的因為班機座位有限,一票人飛往法蘭克福轉機,另一票人飛往慕尼黑轉機,兩股人馬在香港會合,一起搭機返回世界上最溫馨的地方-台灣。


1 則留言:

Amigo 提到...

有緣千里遊德奧,傳統木屋美而俏;阿爾卑斯雲霧繞,草原青翠牛羊飽;酒逢知己千杯少,教堂鐘聲醒人腦;但願人老心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