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共同感受, 貴在分享

當我就讀小學的時候,由於家境不太寬裕,平常都是粗茶淡飯搭些小菜,只有逢年過節才有機會嚐到大魚大肉。在一個尋常日子,喜愛釣魚的親戚送來兩條前晚釣到的海魚,當天晚餐桌上就多了一道美味的紅燒魚。雖然很好吃,不過因家中食指繁多,每人只能享用一小部分,實在不過癮。當時我就很天真地問姊姊:「如果我們家有人不吃魚只吃肉或蔬菜該有多好;我就可以吃到更多魚肉了。」還好大姐比較懂事,立刻發表她的高見:「你錯了!喜歡吃魚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品嘗一條魚的美味,才會特別好吃」;是的,長大後我終於瞭解,彼此分享美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就像喜歡喝酒的人,一定要有同好一起分享,才會喝得暢快。要是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卻是葷素各有所好各吃各的,彼此皆無法共同體驗對方內心的感受,就會有一種寂寞失落的感覺。

記得十多年前,電視咖啡廣告流傳著一句經典名言『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不僅讓社會大眾朗朗上口傳誦多年,更讓人覺得共同分享生活中美好的滋味,是生命中難能可貴的真情幸福經驗。上海有一家電器公司曾舉辦有獎徵答,題目是“上海到倫敦怎麼去才好玩?”第一特獎是四十二吋彩色電視機。競逐者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不乏教授,大學生,公務員甚至家庭主婦等等;答案無所不包,創意無奇不有。結果雀屏中選的答案很簡單:『跟好朋友一起去最好玩』,這個答案出自一位小學生天真無邪的想法。的確,誠如評審給予一致的評價:『分享的快樂,遠勝過獨自的享有。』

朋友間相處需要分享,夫妻婚姻和感情的經營,更是要學會分享。不僅要清楚認知必須讓彼此擁有各自的空間,更重要的是還要營造能讓彼此可以共同分享的經驗和興趣。藉著共同的感受將兩人相繫,讓兩人相惜;在平凡生活中體會箇中樂趣,在艱困環境下流露真情。

我有一位離婚多年的同學,有一次不知怎麼地聊到他前妻,感慨萬千地說:「你知道嗎?我和前妻幾乎沒有甚麼共同的感受和樂趣。婚後很少一起看電影,也不曾共同閱讀過一本書。我喜歡爬山游泳,她只熱衷打麻將和逛百貨公司精品店。彼此幾乎不曾交換或分享過什麼感動的心得。話鋒一轉,他又接著說:我真佩服你!在你還沒成為基督徒之前,竟然可以陪太太上教堂做禮拜長達十年之久;難怪你們夫妻心靈會有交集,實在令人羨慕。」從這位同學的自白,讓我們深深體認:夫妻間缺少共同感受的共鳴,正是促使他們離婚的主要因素之一呢!

許多虔誠的基督徒在結婚之前,通常都會找牧師請益長相廝守永浴愛河的秘訣;一位見多識廣的牧師,在會談的最後都會提醒準夫妻們:「你們不要只是愛著對方,還要一起愛上別的東西。」這別的東西當然因人而異,除了共同的孩子之外,如果能擁有共同的嗜好、如喜歡爬山、喜歡聽演講、喜歡旅遊、喜歡攝影、喜歡音樂或喜歡藝術等等,只要其中一項,就能讓夫妻的感情歷久彌新,當然如果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更好,在心靈的成長上就更能彼此分享喜悅和滿足。

以往一般世俗對於‘成功’的說法,不外乎比賽贏過許多人獲得冠軍;或是做大官賺大錢經營大企業….等等;這樣的成功充其量只是獲得對自己有利的成果罷了。在二十一世紀百家爭鳴多元化的社會裡,真正的成功不在於你超越了多少人,而是你協助了多少人不斷地超越自己;這種利人利己的分享,才是一種偉大的成就。瑞典化學家諾貝爾死後,將他所有財產全部捐出設立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獎,獎勵在國際上對於物理,化學,生理,醫學,文學,經濟以及致力於人類和平有傑出貢獻的人;他在讀小學時,成績一直是班上第二名,而第一名總是由名為柏濟的同學獲得。有一段時間柏濟生了一場大病無法上學,諾貝爾竟然將其在校所學作成 完整的筆記,寄給因病無法上學的柏濟;結果期末考成績柏濟仍是第一名諾貝爾第二名.正因為諾貝爾從小就有開闊的胸襟與樂於分享的偉大情操 ,後來不僅創建了偉大的事業,更留下真正成功的典範,讓後人對他的永遠懷念與追思.諾貝爾的豐功偉績讓我們深深領悟到:一個人的成就, 絕非只靠他的聰明才智與謀略,最重要的是他的胸懷開闊以及與人分享的態度;也就是所謂 "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 誠然是千秋萬世不易的至理名言也!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智慧地生活,活得自在

有一個人在海邊釣魚,每釣上一條魚就用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魚,他都丟回海裡。旁觀者不解地問:「別人都希望釣大魚,為什麼你反而將大魚丟回海裡呢?」這人輕鬆地回答:「因為我家的鍋子只有尺這麼長,太大的魚裝不下。」一般人一定認為這人腦筋秀逗,其實這是一種『夠用就好』的生活態度;不讓無窮的慾念攫取己心,也就是所謂的知足常樂的道理;真是有智慧地享受生活。

有一隻烏鴉打算飛往東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雙方停在一棵樹上休息。鴿子看見烏鴉氣喘吁吁飛得很辛苦,就關心地問:「你要飛到哪裡去?」烏鴉忿忿不平地說:「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聲不好聽,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鴿子好心地勸告烏鴉:「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飛到哪裡都不會受到歡迎的。」這個寓言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有些人一輩子不停地轉換工作,在每個職場待一陣子就罹患了適應不良症候群,若不離開舊有工作環境就覺得很痛苦。所以如果你無法改善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從充實自我以及自我調適的修養做起,想辦法和環境融合,在職場上自然就會如魚得水順心愉快了。還有一些人遠走他方以尋覓內心的平和 ,但如果你心中沒有平和, 縱使跑到天涯海角也不會尋得到它
;假如在你的生活中 ,凡事皆了然於胸; 也就沒甚麼地方是非去不可的了!

有一位傳教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中年婦人;一路上,婦人嘮嘮叨叨想盡辦法誣蔑他。為了避免進一步衝突,傳教士以宗教家寬容的情懷微笑面對,不予多加辯解。等到快要下車時,轉身問那婦人:「如果有人送妳一份禮物,但妳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的?」婦人答:「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的。」傳教士笑著說:「沒錯!如果我不接受妳的謾罵,那妳就得接收妳自己的謾罵了。」說完,傳教士拿起背包走向車門,留下一臉錯愕的中年婦人一時說不出話來。

我們覺得生活過得很煩很累,一小部分來自生存的壓力,一大半源於攀比,也就是俗話所說『人比人,氣死人。』因為這樣,我們一味地在乎別人的想法或說法,失去了主見只關注於迎合他人,就會活得不快樂。其實只要保有堅定的信仰,時時充實並維持心靈的滿足與健康,別人怎麼想怎麼說都影響不了我們,還是可以活得心安理得智慧滿滿。

從市井小民發生的小故事常讓我們深深了解到:生活中的一些寬容作為,更是一種高度智慧的呈現。話說在一個細雨綿綿的傍晚,一家規模不大的快餐廳裡坐著三位食客:一位中年婦人坐在靠窗的角落,一位年輕人坐在靠近門口的位置,隔壁桌則坐著一位老人,桌上擺著一支新款的手機。或許是客人不多的緣故,餐廳沒有把照明燈完全打開,所以顯得有些昏暗。當老人站起來轉身從牆上掛著的紙巾盒抽出兩張紙巾回座時,很快地發現手機不見了;他的身體微微顫抖了一下,然後立即平靜下來環顧四周。這時候年輕人正在櫃檯結賬;老人也似乎明白了什麼。馬上站起來走到年輕人旁邊,說:「小伙子,請你等一下!」年輕人肩膀顫動了一下:「怎麼了?」「是這樣;昨天我過七十歲生日,我女兒送我一支手機,雖然我並不喜歡它,可那畢竟是女兒的一番孝心;我本來放在桌上的,可是現在卻不見了。可能是我轉身時不小心碰掉到地面上。不過我眼花得厲害,彎腰對我這把老骨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能不能麻煩你幫我找一下?」年輕人剛才緊張的表情消失了,對老人說:「喔!你別著急,我來幫你找找看。」年輕人來到老人坐的桌邊,彎下身子移開幾把椅子,在附近幾張桌下搜尋一圈,然後把手機遞給老人:「您看,是不是這個?」老人緊緊握住年輕人的手激動地說:「謝謝!謝謝你!你真是不錯的小伙子,你可以走了。」

待年輕人走遠之後,中年婦人也用完餐過來跟老人說:「你本來已經確定手機就是他偷的,為什麼不報警呢?」老人微笑著回答:「雖然報警也能夠找回手機,並且給小偷一個懲罰。但是這要耗費不少時間和體力,況且最重要的是:我在找回手機的同時,也將失去比手機要寶貴千萬倍的東西 ─ 那就是寬容。」

出自於內心的寬容表現,可使滿室生春一片祥和;不僅讓人心情放鬆,拋棄對立的心態,更可以圓融地化解滿室如冰的場面。一個懂得寬容的人,深知含笑的言語最讓人樂於接受。若是仗著伶牙俐嘴口沫橫飛的辯論手段,企圖逼人就範,只是徒然激怒對方,以不理性的拳腳相向,更增添問題的複雜化與嚴重性。我們何不多以含笑的言語與寬容的情懷來面對世間的一切不如意之事,抱著渡人就是渡己的胸懷,讓這世界減少許多醜惡與紛爭?

當你的心開始懂得智慧地生活時 ,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 ;而執著的人生,只會讓自己承當莫須有的重擔 ;若能學習放下執著 ,也就求得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