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合邏輯,不見得都是對的


有些時候,當我們在討論問題時,對於某人的說法自相矛盾或漏洞百出缺乏說服力,我們會說他的講法“不合邏輯”。那“邏輯”又是什麼呢?哲學就提供了一些比較客觀的思考方式與社會大眾認同的規則,藉以使該想法或說法更具有說服力。這些方式與規則就叫做“邏輯”;它讓我們能更清楚瞭解自己的問題所在,避開不必要的思想陷阱和情緒障礙。 

在開會討論事情時,常會聽到:「你說的邏輯上都對,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這樣的說法等於直接否定了理性討論的必要。常有人覺得邏輯只是紙上談兵,在實務上往往是另外一回事。其實不是邏輯本身的問題,而是討論前提有不當假設以及論證過程中考量不夠充分導致前後不一致,引發了邏輯與現實的差異。以下的小故事就是一個明証:有一對夫婦到一處湖濱勝地度假,破曉時分,妻子帶一本小說陪丈夫去釣魚;丈夫釣了幾小時沒有收獲,就先回小木屋歇息補眠去了。太太駕著丈夫釣魚的船離岸到湖中拋了錨,繼續閱讀她的小說。過不久,巡邏警開船過來,看到船上的釣具裝備說:「早安!女士!你怎麼可以在限制漁獵區釣魚。」女士回答:「長官!我沒有釣魚,我在看書,你不是看到了嗎?」「可是你船上有釣魚的全部裝備,我必須帶妳去一趟警察局。」「假如你真那樣做,我就告你強姦!」女士厲聲喝道。「妳這位淑女怎麼可以血口噴人呢?妳知道,我連碰都沒碰妳一下。」巡邏警有些惱怒道。「是的,這沒錯。」女士接著說:「不過你卻擁有可能犯案的全部裝備。」 

幾年前,朋友曾給了我一封電子郵件,登載了一道測驗題:有一個女人懷孕了,在這之前她已經生了八個小孩;其中有三個耳朵聾,兩個眼睛瞎,一個智能不足,而這女人自己又有梅毒。如果你是醫生,根據優生學和人道主義的邏輯,你應該會建議她墮胎吧!?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你就聽不到舉世聞名的第九號交響曲及月光奏鳴曲;因為那個胎兒正是樂聖─貝多芬。由此可見合於邏輯,不一定是正確的判斷。這在某些方面也印證了電影【紐倫堡大審】的最後一場對話;老法官向年輕的德國律師說:「你非常聰明,很會運用邏輯程序,但是不要忘了,合邏輯的事不一定是對的。」 

人不是邏輯的產物,人需要愛,需要被諒解,被接受,更希望受到尊重,對他人有所幫助,覺得存在有價值。而邏輯只是把道理講清楚,缺乏人性不可或缺的一些因素。特別是家庭糾紛,夫妻爭執等,經常都沒有固定的答案;他們純粹是角度的問題,而不是邏輯的問題。“會吵架”的人,在爭執的過程中,會想辦法去體會對方真正的意思,以及衡量雙方的差距在哪裡。“不會吵架”的人,在爭執的過程中,運用邏輯極力想駁倒對方。要知道,在爭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傷情,就算贏了邏輯,反而減低或甚至失去對方對你的感情而已。反之,雖然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用言語刺傷自己,但卻能克制自己用善解來平撫心緒。因此,夫妻之間的爭執最好能用「愛及寬容」來處理,這遠比用邏輯分析辯論方式要有建設性,也才會有圓滿的結果。 

下面兩則小故事可以說明夫妻或情侶之間,使用無厘頭、不合邏輯的廢話,反而帶來一些溫馨開懷的效果呢。故事一;有位公司職員因臨時加班,回家晚了,妻子已經就寢了。它在桌上發現妻子留下的字條,寫著【小菜在微波炉裡,啤酒在冰箱,我在床上。】丈夫看了,臉上不禁露出會心一笑。 故事二:一位男士準備搭機到某地舉行婚禮,不料他要搭的班機卻誤點;在候機室裡心緒不寧,坐立難安,便發簡訊給未婚妻:【飛機誤點,在我到達之前,請妳不要結婚。】這句俏皮話,不僅讓未婚妻靜下心來,也發出會心一笑。所謂“畫蛇添足”,那是用來形容不必要或不合邏輯的言行,通常會招人嘲笑。然而,夫妻或情侶之間使用畫蛇添足幽默,可以變廢話為趣話,讓日常生活更增添不少情趣。 

人性的世界裡,沒有永遠不變的價值觀,也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邏輯。所以我們不要用既定的邏輯或價值觀來思考事物;人生中不可能事事全勝,有挫敗才能增加抗壓性,才能學會自在。放空心境,讓清澈澄明的心境如實地反映事物;才不會被環境所蒙蔽,不會被感情所困惑,不會被邏輯所拘限;才懂得運用信任與感恩的智慧來面對一切,並且作出正確的反應,日子才能過得從容,活得瀟灑。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偏見與生活


「偏見」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之一,它可說是一種強烈的「喜好」,或是一種偏執的「成見」。或許你會說那是「擇善固執」,然而若以世俗的批判講法就是「食古不化,頑冥不靈」。

人類的社會行為基本上就是由許多不同的思想、觀念以及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所造成的;表現在食衣住行的細微生活型態中,其實都是依賴一種「偏見」或「偏好」來維繫著。我們可以從一些不同地方的不同族群所表現出來不一樣或甚至完全相反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文化略知一二。因此,曾有學者戲說:哲學是利用科學方法將「偏見」說成道理,藉以降低人們對該現象的偏見程度的一門學問;相信對促進人類福祉與社會祥和提供不少助力。

在職場上,過於偏執的工作態度常會讓人吃不少悶虧;以下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有位老技師在退休前再三告誡小徒弟:「無論在何時,你都要少說話多做事,讓自己磨練出一身過人的本領。」十年後,小徒弟也成了技師。有一天他去找師傅訴苦:「師傅,我一直照您的方法做事,如今也學得了一手好本事。可是那些比我技術差或資歷淺的都升級加薪,而我還只是領技師的工資。這是為什麼呢?」師傅說:「你確信你在工廠的位置已經無人可以取代嗎?」他點了點頭:「是的。」師傅說:「那你找個理由請幾天假,看看會有什麼變化?」果然,第三天工廠發生狀況,廠長緊急召回他去處理,事後將他升為總技師。高興之餘,不禁暗自佩服師傅的高招。此後,只要有不被重視的感覺,他便請幾天假拿蹺;遇有狀況,經他回廠排除故障後,廠長都會另給津貼。然而好景不長,就在他最後一次收假上班時,廠長卻對他說:「你從今天起不用再來上班了。」於是他愁眉苦臉地去請教師傅,師傅瞭解來龍去脈後,意味深長地說:「我忘了提醒你見好就收的道理,要知道,一盞燈如果一直亮著,確實沒人會注意到它;只有熄滅一次後,才會引人注意它的存在價值。可是如果它經常熄滅的話,就失去了它的用處;時候一到,肯定會被取而代之。」小徒弟早期只顧偏執地埋頭苦幹,完全不懂團隊工作的藝術與倫理,難怪會讓人忽視他的存在;後期又偏信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結果自作聰明反被聰明誤,實在不值得。

另外有一個發生在美國的小故事;有位白人老先生他是美國南方人,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有時在超商碰到黑人店員,他總是將錢放在櫃台上讓黑人拿去,絕不讓彼此的手有任何碰觸。可是,他在波士頓唸研究所時發生了車禍,雖然保住一命,雙眼卻完全失明。他只好進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裏學習如何用點字技巧及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終於能夠獨立生活了。可是他有些遺憾地說:「我最苦惱的是,弄不清楚對方是不是黑人?」他向他的心理輔導員談他的問題,輔導員很有耐心地開導他,並不時地協助他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問題。他將輔導員視為良師益友,非常信賴他,什麼事都告訴他;直到有一天那位輔導員要離開時才告訴老先生:他本人就是位黑人。從此以後,老先生的偏見就慢慢地完全消失了。因為當你面對的是黑暗的世界,已經沒有了美醜黑白之分,只有善惡或好人與壞人的感覺了。老先生後來娶了一位賢慧的黑人太太,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他颇有感悟地說:「我失去了視力,卻也失去了偏見,反而找到了幸福,這是多麼有福氣的事啊!」

在日常生活上,我們也時常看到父母對孩子的偏執態度,溺愛小孩,要什麼就給什麼,只是希望孩子學業成績要名列前茅;後來發現除了讀書考試,孩子什麼都不會;只會茶來張口,錢來伸手,徒增其苦。人的成長是從依賴到獨立,卻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偏見,讓我們常把孩子從獨立教成依賴。『等待』有時候是一種美德,有時候卻也是一種偏執,有一些朋友做什麼事都要等,等房貸繳清,等小孩大學畢業或留學歸國,等有一千萬存款…..等等;找他參與休閒活動或旅行則推說等退休。最後等到得了重症行動不便時,躺在病床上許願:等病情轉好恢復行動自如後,一定要把握當下好好享受生活,絕對不再等…..。我們只能盼望他真的能從偏執等待的迷霧中走出來。

偏見,常常是因為我們只見到冰山浮出水面的一小角,或產生錯覺或不甚理解而促發的。有些時候因為對人事物的既有成見很容易造成認知失衡。好幾年前,華盛頓郵報曾經一手策劃讓著名小提琴手Joshuabell 用義大利斯特拉迪瓦里家族在西元1713年製作的名琴(USD3.5M) 在華盛頓D.C. 地鉄站入口演奏45 分鐘包括巴哈和舒伯特的名曲。結果有一千多位乘客從旁邊經過,卻只有七人停下來聆聽欣賞,一共只收到32 美元賞金。〈要知道Joshuabell 在波士頓歌劇院演奏,票價超過一百美元,還一票難求呢!〉由此可見,我們認知的偏差,不知道讓多少美好的東西從我們身邊溜走而不自知;更不知道有多少誤會因此而產生,甚至造成一輩子無法彌補的悲劇。

有時候對事物的偏好或不同的看法,來自於種族性別及生活環境等等因素,沒有所謂對或錯的分辨。就像狗搖尾巴是表示友好,而貓搖尾巴是準備打架;牠們不是同一種動物,表現的方式完全不一樣;這也就說明了男女之間為什麼有些事情不能互相理解的原因吧!?生活在21 世紀競爭激烈黑函謠言滿天飛的複雜社會,一切講求包裝,謀利為先;耳朵聽到,親眼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也都不必盡信。尤其是媒體所報導的,最好先打個折扣並且不受其左右跟著爾云我云,以免增加社會的紛亂。唯有用心去感受、去領會、去體驗,才能愉快地享受美好的生活。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不要等,幸福就在當下


我們一生當中,總是耗費太多時間停駐在感傷過去,同時也使用太多的精神去策劃未來;總認為幸福就在計劃實現的未來等候著我們,卻往往忽略了享受當下生活的小樂趣才是幸福。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做事本末倒置,明明是因為活著快樂,才會希望長壽,多享受生命的樂趣;卻常有人為了長壽,禁止自己去享受許多可以帶給他快樂的東西,甚至連自己的生日蛋糕都不敢沾口。不過,適度的節制確有必要;就像溫和適度的運動使我們精神煥發心情愉快。懂得自我節制的感覺更讓我們充滿自信與幸福感。 

有一家學術機構曾經做了心理實驗:利用兩個月時間觀察受試者的心情感受。探究到底人們覺得是『多次快樂』重要?還是『一次很大快樂』重要?結論是來自多次快樂感覺很美好,延續的張力比較強烈,遠勝過短暫的大樂。其實這種心情感受,相信當過兵的人都深有同感。記得當兵的時候每天數饅頭,等待退伍的日子早日來到,卻忽略了享受軍營生活的許多小樂趣。等到退伍多年後,同儕聚會時,只要有人提起軍中趣聞,立刻一呼百應,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滔滔不絕;那種興奮愉悅的氣氛,讓身邊的女眷們羨慕不已,恨不生為男兒身呢。可見當兵時除了比較不自由,卻是充滿許多與民間有別令人回味無窮的樂趣,甚至多年後回想起來心情還是很快樂。反之,剛退伍時的大樂,大約只維持個把月,很快就面臨現實生活的壓力,甚至被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失落感取而代之了。 

記得小時候父母管教比較嚴,當時就很憧憬長大以後,想賴床就賴床,想看漫畫或武俠小說都沒人管,那該有多幸福。於是童年犧牲了不少玩耍的童趣活動,聽父母的話努力讀書。等到我真的長大了,父母也的確管不著了,雖然生活上有比較自由些,卻感受不到當初所期盼的幸福快樂。因為踏入社會以後,另一種不自由就顯現在看老闆的臉色中渡過。於是開始憧憬哪天翅膀硬了,自己創業當老闆,可以不再受氣且完全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那種生活一定很快樂幸福。若干年後果然熬出頭,該是讓別人看我的臉色了!?然而天天開會檢討、應酬客戶、分派工作、調頭寸,忙得像轉個不停的陀螺一樣,幸福的感覺還是消失無影無蹤。 

有錢會比較幸福嗎?幸福經濟學有名的「依斯特林雋言」(Easterlin paradox) 談到:「雖然在一個國家的某個時期,有錢人一般來說會比窮人快樂;但是隨著經濟成長,大家都變得更有錢了,社會的平均快樂程度卻不會因此提升。」相信成長在台灣的三、四年級生,從貧困的幼年踏著經濟起飛的快速步伐邁入富裕的中年,更能深刻體會上面這一段雋言的意涵。我們通常會很快地就「適應」新增高的所得與生活水平,並視之為理所當然。同時拿來「向上比」或「跟同儕比」很容易產生「不如理想」與「患得患失」的心理;讓主觀感受到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覺得懊惱、沮喪。

經常聽到一些朋友說:等我退休後,就要去做………如學畫畫、書法、到世界各地旅遊、當義工幫助別人等。總以為退休以後如果有錢有閒,生活一定比較幸福!?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有一位朋友在退休前盡可能地兼差加班,於是乎,同學朋友的聚會經常缺席,也因為工作疲累且沒時間而疏於運動。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後,健康也亮起紅燈,三不五時到醫院報到。再加上這位朋友和老婆平時感情就不融洽,這時更是適應不良口角不斷;親朋好友也因平常疏於連絡沒人主動前來探望;生活過得就是一種人走茶涼的冷落和無盡的孤獨。常常一個人孤坐殘陽下唉聲嘆氣,隨著生命一點一滴地溜走,到頭來留下的只有“空悲切”的嗟嘆。 

人生有些事不要等,也是不能等的。不要等到心儀的女孩變成別人的妻子才扼腕不已?不要等到分離時才後悔沒有珍惜感情;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失敗時才記起他人的忠告;不要等到船撞上了橋墩,才明白“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句話,只是用來安慰一時失意暫時無法解困的人。不要等到躺在病床時才意識到生命是脆弱有限的;螞蟻尚且珍惜生命努力貢獻牠們的社群;人類更需要利用有限的時空發揮最大的效用,好好掌握當下的每一刻,該珍惜的好好去珍惜,該放棄的毅然放棄掉,讓自己的生活維持平衡,貢獻自己,樂於助人,保持謙卑的心,時時感恩,幸福就在當下,就在你身邊!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轉換態度,愉快生活


人生如夢,歲月無情,人活著其實是一種心情與態度。日子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怎樣過;好好過日子,才有好日子過。有些事,現在的你如果想不通,就別想了吧!有些人,現在的你無法面對,就別面對了吧!有些困擾,現在的你如果不能處理,就別處理了吧!有些情緒,現在的你如果無法分析化解,那就別分析了吧!以上這些態度,都是暫時讓自己從煩惱窘境中抽離,避免越理越亂陷入一團亂局而無法抽身。所謂「事緩則圓,事緩就有變。」等到環境變好,而你又有能力去解決的時候,再從容優雅地處理。相信在時空的磨練下,你的身段會變得更柔軟,你的行為態度會變得更有智慧。 

有時候我們錯誤地詮釋別人的好意,反而以不好的態度回應,這不僅使別人受辱,也會讓自己吃虧。下面的小故事就是一個明証:小張開車在山間蜿蜒小路上,正當他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從彎道轉過來的一輛小貨車司機,搖下車窗大喊一聲“有豬”,然後雙方車子很快就交錯而過。小張只聽到一聲“豬”立刻火冒三丈,也搖下車窗回頭大罵“你才是笨豬”;剛罵完,車一轉彎,就迎面撞上還沒過完馬路的幾頭豬。 

所以說,人有時候難免會多心,心眼一多,對許多小事難免會過敏。於是乎 別人多看你一眼,你便覺得對方對你有偏見;別人少看你一眼,你又認定他故意冷落你。這樣的生活態度註定活得很辛苦,因為情緒太容易被別人左右,整天胡思亂想,困在一團亂麻思緒中動彈不得。坦白的說,我覺得有時候與其多心還不如少根筋,活得較愉快呢?! 

有時候好態度也會帶來好機緣;我有一位朋友在讀大學時,參加班上與女校的郊遊聯誼活動,有一大簍橘子沒有人願意扛,他是在鄉下農村長大的孩子,扛幾十斤水果難不倒他;於是就義不容辭的接下重擔。一路走走停停漫步在鄉間小道上,有位女學生很欣賞他這種不計較且任勞任怨的態度,不時陪他閒聊幫忙打氣;閒聊中意外發現兩人還是雲嘉地區的小同鄉呢。兩人越談越情投意合,學校畢業一年後就攜手步入紅毯。朋友沒想到只是萍水相逢,自己的熱心態度竟然會擄獲美人芳心,讓我深深感受人生的機緣真是妙不可言。洪蘭教授曾提到她在美國讀書時,第一次走路去應徵工讀生,路過某個超市附近,看到一位太太一手提著一加侖牛奶,一手抱著剛買的蔬果;走著走著紙袋不知怎地突然破裂,裡面的蔬果洩落一地;洪蘭除了幫她檢成一堆,還跑回超市去幫她拿紙袋。隨後這位太太問她要去哪哩,可以順便載她一程。沒想到刊登徵求工讀生的廣告竟然是她先生的公司;當然,洪蘭就順利地得到這份工作。這讓她更加相信好態度會帶來好機緣。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可以抗拒的,也有很多事卻是無法改變的。例如遭遇各種天然災害或是親人的亡故,既已成為事實,只能接受它,適應它。否則,憂鬱、悲傷、焦慮、失眠、生理失調都會接踵而來;最後的結局是,你不能改變這些無法抗拒的事實,反而讓這事實改變了你。 

人生的三大痛苦來源 捨不得、放不下、忘不了;我們凡夫俗子紅塵俗事纏身,若要去除那三不:捨得、放下、忘了,那可真談何容易啊!首先我們要學會「放棄」,就是珍惜所擁有的,放棄追求無法擁有的,重要的是放棄之後就不要悔恨嗟嘆;誠如語云:「牢騷滋生煩惱,知足孕育快樂」。其次要懂得「放下」,擅畫者留白,擅樂者希聲,養心者留空;何時放下,何時就會獲得一身輕鬆。至於如何「忘了」,人是健忘的動物,時間自然會沖淡一切痛苦的回憶,只是長短依個人個別情況有所分別;若是能轉換心態或是搬到一個全新的環境生活,相信悲痛的記憶很快就會衰退了。 

人的一生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壓力,於是內心總是受著煎熬,讓人很難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適當轉換情緒,改變態度勢必不可少的。改變本身沒有什麼可怕的,是我們對於改變的恐懼才是可怕的;我們該做的是改變我們的恐懼害怕,而不是抗拒改變。懂得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你才會擁有健康的心態,保有一個愉悅的心情。真正的養生之道,在於能求得心靈上的安穩自在、無憂無慮。一個生活態度簡單的人,因為煩惱少,思緒比較單純,心情容易愉悅;反之,生活態度複雜的人,整天計算利害掛慮得失,無法靜下心來,經常顧此失彼。所以能夠改變態度簡單過生活的人,心胸自然寬大,有智慧能過得自在。宋朝禪生和尚有一首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懂得知足感恩,能平安、健康、少煩惱的過生活,就是一種幸福。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真是字字珠璣,雖歷千年而不易的人生箴言。 

在我們的人生成長過程中,不但要能觀察別人瞭解別人,也要能內省自身明白自己,兩者兼顧,遇事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斷;誠如孫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今日社會上很多人喜歡評論別人,但是對自己卻是缺乏瞭解,這是大多數人經常會犯的大頭病;總覺得評論別人就顯示自己多有智慧,是個明白事理的人;其實正是個無知的糊塗人。而一個糊塗人又怎麼能夠清楚地瞭解事實真相呢?因此,許多事情真相就這樣地越評論越墜入五里霧中,令人分辨不清真偽。現今電視媒體的談話性節目,有些來賓常常抓到一些片面資料,就胡亂評論,可說不自知又不知人。

有個殺人罪犯,一審時被判了死刑,在二審終了之際,法官問犯人:「你還有沒有什麼要說的?」犯人回了一句:「幹!」法官一聽大怒,於是當庭訓斥他十幾分鐘。犯人靜靜地聽完之後對法官說:「法官大人,您是個受過高等教育有修養的人,只聽了我一句髒話也會如此動怒。而我只有國中程度又缺乏家教,當我看到老婆跟別的男人在床上,一氣之下就把他們給殺了;實在是因為當時太氣憤也太衝動,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而鑄成大錯…..」沒想到犯人一時的明智說詞,讓法官感同身受,於是將他從死刑改判為無期徒刑。殺人罪犯自知也知人,讓他逃過死刑定罪。 

人的聰明才智是有限的,浩瀚的宇宙卻是無限的;相對之下,人類其實是很無知的。所以我們應該懂得謙卑,承認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無知與無奈,這並不可恥也不會危害他人;除了造物主之外,每個人在很多方面確實是無知的。無知並不可怕,然而無明的人其作為卻讓人覺得恐怖。所謂的無明,是你不僅沒有察覺自己是無知的,甚至相信自己是對的;聽不進別人的苦勸,而且還把自己的妄想付諸行動,害人也害己;因此,無明的人是最可怕的。 

小蔡有一位老同事因故被資遣後,從事銷售清潔用品的業務工作;有一天這位老同事來找小蔡推銷產品。小蔡為了同事情誼,就買了一些清潔用品,讓他能夠有業績。然而過了一個禮拜後,這位同事又抱了一些新產品前來推銷;小蔡不好意思拒絕,於是又買下這些產品;不過同時也表明家裡存貨已夠,而且本身經濟狀況也不富裕。心想對方應該有自知之明不會再來了吧!想不到才隔了一個多月,這位老兄又抱了一堆產品登門銷售。看到對方這種無明的作為,心裡感到既遺憾又氣憤,忍不住開門見山的告訴他,不應該把朋友當成凱子,把真心幫忙的誠意看成無知的冤大頭。這位老同事聽了當場惱羞成怒,胡言亂語數落一番後掉頭就走了,從此互不往來不再聯絡。這位業務員的作法,只能說不自知又不知人,要能成功恐怕很難。 

人與人之間的相識或許是緣分使然,然而是否能做朋友,或是成為仇家,往往是由無明的一方決定的。相信在人際交往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相似的感慨與無奈吧。或許,我們在某些人眼裡,就是那個所謂「無明的人」而不自知呢?!所以我們要學習充實情緒智慧,就如王安石的一首詩云:「風吹屋簷瓦,瓦墜破我頭;我不恨此瓦,此瓦不自由。」 懂得自我駕馭情緒,及時撲滅無明的火苗,避免墜入悔恨的深淵;誠如富蘭克林的名言:「憤怒起於愚昧,終於悔恨。」

當勾踐滅吳稱霸時,封其手下最大功臣范蠡為上將軍;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因此決定功成身退,立即藉故隱退,泛舟而去,從此不復返越。後來改名陶朱公,因善於經商而富甲天下;他仗義疏財樂善好施造福鄉梓,也曾兩度散盡家財給知交及老鄉,美名流傳千古,被商界人士尊為財神。范蠡也曾派遣人寫信給上大夫文種勸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同安樂,子何不求去?」奈何文種缺乏知人之智與自知之明,不願聽從;不久果然被勾踐賜劍而死。范蠡既是一代歷史偉人,也是一位既自知又知人的明智之士,值得我們景仰並效法。 

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上,我們不但要學會瞭解別人,更要瞭解自己,然後根據自己的優缺點與別人相對比較之下,選擇一個最恰當合理的作法,不全然從世俗利益上著眼,最好能兼顧合宜的做人處事方法及待人接物態度。本著寧可他人負我,我絕不負他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能夠以如此寬容體諒的胸懷來對待社會生活的一切,則人生必然過得圓融完滿。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讀「真原醫」學養生

最近研讀的一本書是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博士的『真原醫』,之前在網路上就看到有人介紹這本書,但並不以為意。直到真正讀了以後,才發覺它真的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楊定一博士21歲就取得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康乃爾醫學生化、醫學雙博士,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免疫反應中細胞(如白血球、淋巴球)暗殺系統及細胞內自殺系統的關聯性,發表數十篇科學論文在世界期刊《科學》、《自然》、《細胞》等。這樣一位頂尖的醫學家以及科學的先行者,能夠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出版一本教大家如何改變生活方式、轉變心念來恢復健康,我十分佩服,願意把其中學到的一些觀念以及個人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所謂「真正原本的醫學」(Primordia Medicine),其實都只是古人流傳千年的預防醫學概念;也就是提供身體適量的天然營養素,來營造支持細胞正常功能的最佳環境,可以預防並矯正各種身體缺陷或疾病;至於要達到最佳的健康境界,必須全方位改變生活:包括飲食、運動、呼吸、思想與情緒管理,並且要從生活中每一件事做起。

一、 飲食
我們每天都要吃東西,如何吃才健康呢?第一是要吃大量天然的蔬菜及適量的水果。不同顏色的蔬果中含有不同種類的植化素,可以提供人體不同的營養價值與生理保健功效。已知的植化素有數千種之多,除了共同具有抗氧化功效外,依不同色彩分別具有抗發炎、抗突變、抗菌、抗病毒、抗腫瘤、免疫調節、改善視力,也能夠消除自由基、預防癌症及保護心血管等功能;第二是要多吃有療癒力的活食物,什麼才是活食物呢?就是充滿活酵素的食品;食物酵素僅存於生食中,也就是未經烹調或未以攝氏四十八度以上加熱處裡的食物;例如蔬菜類、新鮮的乳製品、生魚等生鮮食品。這似乎是大自然的巧妙設計,因為攝氏四十七度正好也是人體可以忍受的最高溫度,超過了就會被燙傷。亞洲人常吃的大豆發酵製品,即使經過加熱也比其他食物容易消化吸收;同樣地,肉類在烹調前若先經過熟化或浸泡在滷汁中預先發酵,也能夠減少消化系統的負擔。催芽的豆類,其胺基酸是不發芽的3~5倍,好吸收且無副作用。第三最佳的蛋白質來源是植物,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在建造人體組織的23種胺基酸中,有15種能由人體自行合成,其餘8種成為『必需胺基酸』,必須自食物中取得。不同於一般想法的是,這8種必需胺基酸都可以由蔬果中取得。第四,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要達到「均衡」,尤其是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的攝取都是健康的關鍵所在。這樣自然可以讓身體遠離疾病與衰老。食材挑選上也應盡量符合當令當地取材的原則,如此才可以獲得最佳品質的營養素。

另外,有關進食要細嚼慢嚥,是大家都知道的道哩,但卻很少人能做到。中醫認為:「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中醫視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既然唾液為脾腎所化,自然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現代醫學證明唾液包含血漿中各種成分和近十種維生素,多種礦物質及有機酸和激素,能刺激造血機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調節新陳代謝,維持酸鹼平衡。美國有一位業務員名叫荷瑞斯(Horace Fletcher),不到四十歲就宿疾纏身無法工作,後來在一位深諳養生之道的朋友建議下,開始細嚼慢嚥,讓簡單天然的食物充分被唾液浸潤,他每餐至少咀嚼2500下,食物到胃裡時已完全成為液態,不僅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也漸漸變得容易滿足,大腦所分泌的飽足感很快就能為過食劃下句點。半年內荷瑞斯不只瘦了下來,原有的健康困擾也漸次消失。這完全符合中國古代流傳的健康諺語:「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

還有,記得千萬別在飯後馬上吃水果,避免產生提前發酵的效果,導致胃部充滿空氣而腫脹;因為水果非常容易消化,最好在飯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單獨食用,才能即時被腸胃吸收,參予生化活動的作用。飯後也不宜喝涼水,會將剛吸收的油質變成固態,附著在腸子內壁形成脂肪,導致癌的生成;所以餐後最好喝熱飲。

二、在自然陽光下運動
發現維生素C 而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的桑德哲基教授(Dr.Albert Szent-Gyorgyi)曾表示:「人體所有的能量都源自太陽的光線」;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證明,自然的陽光會增加人體對氧氣的吸收,降低心跳的速度,加速皮膚的新陳代謝,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甚至改善肌肉的能量,促進鈣質的吸收,同時全光譜的光源也具有殺菌功能。因此,想要追求健康的人,應當培養規律戶外運動的習慣,每天能夠接受1~2小時的自然陽光照撫,最好是在傍晚時分,效果較好也不容易曬傷。運動時會刺激大腦分泌一種稱為「腦內啡」的荷爾蒙,使身體獲得舒適與愉快的感受;這是走出情緒低潮與舒解壓力最快而有效的方法。現代建築大都為密閉式結構,室內裝潢材料及生活用品都是無可避免的室內污染源;長期吸入會導致一些呼吸系統的障礙,甚至對免疫系統有不良影響。所以享受健康生活,利用休假日多走向大自然,享受在森林的空氣中含有的空氣清淨元素,也就是臭氧、負離子及芬多精,這時做些深呼吸和簡易伸展操,一呼一吸之間,自然洗滌保養我們肺臟及呼吸系統。

三、深層的呼吸方式成就健康
運用腹部呼吸,每個呼吸循環才夠徹底;完整的呼吸循環,重點在拉長吐氣時間;在拉長吐氣中,甚至可達到「息」的境界,讓身體氣脈完全打開;此時身心非常舒暢,情緒開朗穩重,遑論對健康會有多大好處了。正確的呼吸方式能幫助我們藉由「氣」來改變體內細胞及新陳代謝,達到改善體質的目的。俄羅斯專家們認為人體最理想正確的呼吸方式,應該像海底生物如海豚一樣呼吸,讓吸氣和吐氣的時間比例達到約20%比80%;經臨床實驗,在氣喘、過敏、高血壓和種種慢性病,都得到不可思議的改善效果。最近幾年台灣醫界有人對一些人瑞的作息做了一番觀察後建議吸氣─憋氣─吐氣的時間比率應為 1 : 4 : 2 ,至於吐氣為何需要吸氣兩倍時間?那是要讓淋巴系統能充分排出毒素,而使用四倍時間憋氣則是為了讓血液充分將氧氣送達四肢百骸及推動淋巴系統。

四、正面思想維持心態平衡
人體就像是一台具有自我修補功能的機械,經由皮膚、肺臟、腎臟、直腸這四大排泄器官,進行自我清潔的功能。除此之外,有句健康諺語云:「千保健,萬保健,心態平衡是關鍵;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因此,正確的思想,穩定的情緒,更是平衡生命的重要因素。錯誤的思考,包括負面、壓抑、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以及毀滅性的情緒如極度的恐懼、憂慮、沮喪、憤怒、忌妒、貪求、偏執都會使內在緊繃,神經機制受損,同時讓內臟運作困難,削弱消化、吸收、排泄的功能。真正的健康來自身心全面的均衡與和諧;當身體建立一個自然的內在節律,才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內在與外在的各種變化與壓力。因此,凡事要能夠以冷靜寬容的方式來思考,對萬事懷以善意,抱持感恩的心態,事事能夠為他人著想,有捨才有得是生命的律法,能付出愈多,身心就能獲得愈大的滿足與快樂。這些都必須由日常中每個行為、念頭甚至生活態度著手,如此才可以真正遠離疾病邁向健康。

五、情緒管理舒解壓力
根據美國壓力調查中心的報告顯示,約有75%~90%的一般門診病患的病痛是壓力所導致。壓力是身心對任何擾亂平衡的改變所產生的自然反應。當我們的認知與期望不符時,或無法完全掌控我們的失望感時,壓力就會出現;導致體內自律神經系統及荷爾蒙系統失調。解決壓力的長期有效辦法是徹底改變心念。從更寬闊的角度去看待生命。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可以抗拒的,也有很多事情卻是無法抗拒的;人在無法改變失敗和不幸的厄運時,只有學會接受它適應它甚至放下它,更要學會轉換自己低落的情緒。這種心靈的轉換可以改變壓力,驅離憂鬱、悲傷、焦慮等負面情緒,引領我們享受嶄新快樂的生命旅程。楊定一博士也建議大家藉由每日的淨化儀式「四個心的功課」─ 感恩、懺悔、希望、回饋,來幫助心的療癒過程,我們就能從心底獲得轉化。人類的健康取決於身體機能,心理情緒和精神追求的綜合平衡;一個性情穩靜身心愉快的人,不太會感受到老年的壓力;反之,對於性情相反之人,不論青年或老年同樣都是負重,也都是不健康的。

內心的徹底轉變,就是「真原醫」最根本的核心;基於這個理解,我們就必須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徹底改變。不只包括多運動,以更多生鮮蔬果為主的飲食習慣,養成正確的呼吸方式,它也會使我們對一切事物存著感恩之心及樂觀正面的看法。改變習慣的過程,是尋求健康的最大關鍵,一旦可以成功克服舊習,勢必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信心。它會驅動我們向內觀察自身的動機,反省生命的價值,得以自在地看待無常的順逆境,懂得知足就會感到幸福,能不計較名利就會感到一切如意;讓我們生命的每一天都過得健康充實有意義。最後,我願以台灣人瑞崔介忱先生〈102歲仍然耳聰、目明、滿口真牙、行動自如〉的長壽健康口訣:『飯勿吃太飽,覺要睡得好,運動每天做,營養不可少,盡量找快樂,切莫尋煩惱,赤子心常在,百年也不老,不作虧心事,人格比天高,為人不貪墨,子孫也逍遙。』與大家共勉之!

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

有位朋友小蔡,退休後搬到山邊社區養老;為了培養興趣、舒鬆筋骨,在自家後院開闢了一小畦菜圃,種了一些秋葵、地瓜、絲瓜等,還買了幾株桔子樹和檸檬樹栽種在後院邊坡上。每當蔬果收成時,雖然數量不多,小蔡總是會記得留一份給老朋友小鄧。剛開始小鄧感謝不已,因為這些是比較信得過的有機蔬果,吃起來比較安心;於是偶而小鄧也會回送一罐茶葉或出國帶回的小禮物作為回饋。長此以往,久而久之小鄧似乎習慣了小蔡提供的有機蔬果。直到有一天,小鄧發現好像很久沒有收到這些蔬果了,原來,小蔡將蔬果轉送給了剛搬來北部的小舅子;為此小鄧很不高興,覺得既得利益遭到剝奪;他忘記這些蔬果本來就是小蔡的,他想送誰都可以;然而友情遭受質疑,從此兩家幾乎很少往來。

「爸媽冏很大」是一個電視談話性節目,名主持人李四端以其幽默詼諧的主持風格,引領兩代之間討論因代溝衍生的各種問題。一方面由父母提出對子女生活態度偏差的看法,另一方面讓子女表達對父母不當管教的意見。希望能找到兩代之間可以相互包容的和樂相處之道。是個笑淚雜陳帶點娛樂趣味又寓有教育意味的好節目。記得有一集,幾位父母分別提到子女長大成年開始賺錢後,為了節省開銷仍住父母家,吃的用的大都還是父母供應。儘管父母希望他們能幫忙分擔部分家用開銷,子女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拖,說是要存下來遊學或與朋友投資需要,是不能動用的。更有甚者,不僅沒拿錢回家還不時向父母借錢,然後賴著遲遲不還。對於父母含辛茹苦的教養之恩,他們認為理所當然,從來也沒有放在心上;反正跟父母要錢花用早已習慣了,「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

記得曾經聽過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話說一位焦急的父親在醫院手術房外,對著匆匆趕來的醫生不滿地喊道:「你怎麼這麼久才來,難道你不知道我兒子的生命正陷入生死存亡的險境嗎?」醫生笑著說:「對不起!我不在醫院裡…..,我一接到通知即刻趕來了;請你冷靜下來,我會盡力搶救他的。」男孩的父親氣憤喊道:「冷靜下來?如果你兒子命在旦夕等著搶救卻不見醫生,你在等待中能夠冷靜下來才怪呢?」醫生勉強笑著安撫著說:「我會盡力…..;不過你可以幫忙禱告,祈求神的大能恩賜,讓醫生能成功完成這項手術。」幾個小時後,醫生略顯疲憊地步出手術房,對男孩的父親說:「感謝上帝,你的孩子得救了;你有任何問題….,麻煩你去問護士吧!」話一說完頭也不回就快步離去。當男孩的父親找到護士時不滿地問道:「這位醫生怎麼這麼傲慢,也不等家屬詢問狀況就揚長而去,實在是沒有醫德,令人失望。」護士聽了不禁掉下淚來,哽咽地說:「你知道嗎?醫生的兒子昨天在交通意外中喪生了,今天他正在處理他兒子的後事時,被我們緊急召喚回來幫你的兒子動手術。趕著離開是因為要繼續去處理他兒子的後事。你不知感恩還一再怪他…..,這…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啊…?」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習慣於獲得別人的幫助而忽略了對施恩者以及上帝的感恩致謝。

很多時候我們常抱怨我們沒有的,卻忘了我們已經擁有的一切美好事物。我們總是習慣得到別人對我們的好,剛開始心中充滿感激之情,久而久之漸漸成了習慣,便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有一天當他不再對你好時,你便感覺憤憤不平怨天尤人;其實不是別人變不好了,而是你的要求變多了;這正是所謂 「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長輩也常常告誡我們【不要人在福中不知福】,就是擔心我們習於安樂不懂惜福,面對困境不知如何莊敬自強。他們生在兵荒馬亂的時代,飽受家人失散離鄉背井逃難的艱辛,嘗盡衣不蔽體挨餓受凍的苦楚,在和平安樂的年代裡,特別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感恩自己所得到的。

圓滿不是什麼都有,而是擁有一顆知足的心;美好也不是擁有一切,而是感恩珍惜現在所有的。所以說:「對人感恩,對己知足,就是幸福人生。」我更相信,人的「改變」,在對的時間與適當的空間,有時需要一些小故事的啟發。有一份統計資料提醒我們要珍愛所擁有的福氣:如果你從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危險,被囚禁的孤寂,遭受忍饑挨餓的折磨,你已經好過世界上五億人了。如果你有一間房子住,銀行又有存款,那你已身居世界上最富有的8%之列。如果你能閱讀並吸收各種資訊,那你比20億文盲要幸福多了。由此可見,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不要「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天涯若比鄰,比鄰似天涯

俗話說:「窮在城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古往今來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勢利眼的人似乎越來越多;當你遭逢困境生活陷入低潮時,適時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和關懷的照應才是你的朋友。

有一位晨運結識的朋友在馬場工作,有一次我們帶他參加傳道家的感恩聚會,當天的主題是『我最感恩的人或事』,輪到他發言時他竟然說:「很抱歉!我實在想不起有什麼人或事值得我感恩的?」大家當場一陣錯愕;但因為不是很熟也不好追問,只是依稀知道他的成長過程不是很順利。沒想到這一次我家的米格魯生病癱瘓,他從別處聽到這消息,竟然打了幾次電話來問候並探詢是否有需要幫忙的。自從他在對面山頭發現一處世外桃源後,我們已有半年多沒見面了;他的熱誠出乎我意料之外更令我感動。還有幾位海內外的朋友及同學,他們讀到我部落格文章【幸福的感覺與人生】,得知我們的近況後,紛紛來函或電話慰問,其中有兩位還是癌症患者;我們彼此憐惜互相鼓勵,那種感同身受的心情拉近彼此的距離,讓人颇有「天涯若比鄰,溫情滿人間」的溫馨感受。

天涯海角曾經是那麼遙遠又陌生的另一個世界,藉著網際網路科技的發達,其無遠弗屆的功能,讓我們可以隨時利用視訊功能和海內外的親朋好友面對面交談,就像鄰居一樣;正是所謂的天涯咫尺。有花落才有花開,有散才有聚,有陽光必會有陰影,有天涯咫尺的感覺,自然也會有咫尺天涯的感嘆;若是沒有那一份無奈,我們又怎麼懂得珍惜呢?!我曾經有一位從中學交往到中年的老朋友,也算得上半個知己。十幾年前因為一些誤會造成雙方互不往來。多年來雖然已忘了當初究竟是怎麼回事,卻礙於面子,儘管住在同一座城市裡,卻沒人願意放下身段主動聯絡。曾經是那麼貼近的朋友,而今感覺卻是那麼的遙遠;令人不禁生出「比鄰似天涯,似有情卻無情」的感嘆。

有一句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能與談得來相處愉快的人比鄰而居,實在是人生一大樂事;然而卻是可遇不可求。古代孟母三遷才找到比較適合的生活環境,如今房價高漲,能夠有個遮風蔽雨的小窩安居已經滿足了,哪敢進一步奢求地利與人和呢?若是鄰里間有那喜歡串門子東家長西家短,自私自利愛占便宜,搞小團體的人,肯定日子會過得不太安寧。有一位從事結構工程的朋友,平常樂善好施又喜好爬山,常利用休閒假期前往偏遠山區國小探訪,針對各地所需,提供一些衣物、書本、文具甚至食物和金錢 …..。夫婦倆待人謙恭有禮,和他們相處令人心情愉悅。退休後,他們搬到郊外社區養老;首先拜訪左右鄰居送上小禮物,表達敦親睦鄰的善意。那知彼此稍微熟悉後,右邊鄰居太太偶而會不按門鈴直接登堂入室拜訪,令他們措手不及,有些懊惱又不好意思當場發作;更甚者,這位太太為了省去繞路不便,經常翻越他家後院矮牆穿梭來去拜訪左邊鄰居。這讓他們夫婦心裡很不舒服有種隱私被偷窺的感覺;有一次他打赤膊坐在客廳搓腳ㄚ,突然一個人影捧著盆栽掠過落地窗前,不僅讓他嚇得心跳加快,事後發現兩棵新栽種的樹苗有些歪斜,不到一個禮拜就枯萎了。這位朋友忍無可忍就豎了一塊牌子“樹苗園地請勿穿越”。沒想到這下子可得罪了鄰居;當秋冬之季落葉紛飛,難免有些會飄落在鄰家院子;於是乎,每週他家院子都可看到掉落鄰家的落葉被傾倒回來。從此鄰居間形同陌路,相見彷如不見。這位朋友以前常出差大陸,對貧窮落後地區的幸福小學也作了不少貢獻,當地學子感激不已;面對鄰居缺乏修養的行為,讓他頓生﹝天涯若比鄰,比鄰似天涯。﹞的感慨!

關係最親密的夫妻有時也會出現「比鄰似天涯」的窘境,有些夫妻同床異夢,雖然比鄰共眠在同一張床,心思卻是各自分飛天涯一方;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長期誤解造成的,而誤解往往來自於溝通的習慣;我們總以為對方應該知道了,而對方也沒有勇氣把心裡面的感受表達出來。我們也常常看到恩愛如夫妻,一旦起了爭執互不相讓,吵起架來大聲咆哮;因為當兩個人相互憤怒的時候,他們的心相距遙遠,為了填補這段遙遠的距離,他們必須用呼喊的方式,企圖讓對方聽到;殊不知這就像初登山時對著群山吶喊,聽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老山友都知道:「高聲大喊徒然浪費力氣,真正登到最高峰,是沒有回音的。」大自然的現象讓我體悟到什麼是﹝情到深處無怨尤﹞。反過來,我們也觀察到熱戀中的情侶為什麼總是喃喃細語地交談著,因為此時此刻兩顆熱戀的心是相依偎著,是零距離的。

因此夫妻在做任何溝通時,是否應該先讓心情平靜下來,以和緩的語氣,開放的態度,擺脫「我以為‧‧‧」的自我中心,並且確認我們所做的事情對方是否接受;如此一來,即使夫妻因為大環境關係不得不暫時分居天涯一方,心靈卻是比鄰而居;彼此相互體諒,相互包容,坦然面對現實而能隨遇而安。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幸福的感覺與人生

有位哲人說:「享受的真諦在於滿足,幸福的真諦在於心安。」人降生到世間,本來就是來體驗的;每個人的財富地位或許有高低之分,對於享受的滿足度也有所差別。一個窮人只要吃得飽穿得暖有部摩托車代步就很滿足,等他一旦成為有錢人後,可能要穿名牌住華廈坐高級房車才能得到同等的滿足感。然而對於幸福的體會並沒有高低之別,全在於是否心安理得懂得感恩;只是有錢有勢的人對幸福的感受比較複雜,而窮人的幸福快樂就比較單純多了。


政治人物為了獲取權位,用盡一切方法,歷經千辛萬苦承受選戰的煎熬,好不容易贏得勝利終於上台,然而使命感還沒充分發揮,任期一到還是要下台。常言說得好﹝上台是技術,下台是藝術﹞。一段美妙的戀情,無論過程是如何【纏綿悱惻感人肺腑】【曲折離奇高潮迭起】,一旦時空移轉有人變了心,該結束就讓它結束,好聚好散,勇敢地面對曲終人散的時刻;學會認輸記取教訓才是真正的智勇雙全者。不論是下台的政治人物或一時的失戀者,暫時的不如意正是上帝賦予難得的生命體驗,讓你有機會靜下來省思和體悟人生的意義;常言道「不在乎長長久久,只在乎曾經擁有」,能夠在心平氣和時回味曾經擁有的美好往事,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的感覺。

猶記得幾十年前,有一部日劇『阿信』轟動一時;內容述說日本窮鄉僻攘的貧苦女孩『阿信』,一輩子生活坎坷,但她從不怨天尤人或走入歧途;遇到困難絕不退縮,一定努力想辦法克服。每當解決一件難題,生活獲得一些改善;她總會感謝上蒼恩賜,讓她有一種幸福的感覺。這種心安感恩的想法支持她努力不懈地奮鬥向上,當時讓年輕的我印象深刻,只是不能理解她怎麼那麼容易滿足呢?等到我進入社會奮鬥了十幾年也買了一幢還不錯的房子,才初步體會『阿信』的感受。夏日午後雷陣雨一陣陣傾盆而下時,我最喜歡泡一杯清茶,獨坐在窗前,聽著雨滴敲打著窗簷,看著窗外落葉隨風飄零,聞著淡淡的綠茶芳香,品嚐那清清淺淺的苦澀與回甘;心中一時憂悶的心情,很快地就被茶香和雨聲給沖散了。有一次不知怎的回想起小時候租住在低矮土磚房,屋外下大雨屋內跟著下小雨,漏水的地方皆擺著小桶和臉盆,看書寫字還要撐著一把傘以免淋濕;想起童年生活的艱困,而今悠閒舒適地坐在還算令人稱羨的屋內觀景,一股幸福的感覺不禁湧入心頭,久久不能釋懷。

一個月前的早上,我家的米格魯突然癱瘓在後院草地,抱起來混身軟趴趴地;趕緊送去動物醫院,經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頸椎及腰椎椎間盤突出嚴重。當天晚上緊急開刀取出破碎軟骨。出院迄今因為脊椎神經受損仍無法站立;我們夫妻倆每天一早給牠擦澡,清理大小便,更換護墊,清洗地板和腳踏墊﹝尿騷味很嗆鼻﹞;接著用生理食鹽水和優碘稀釋液清潔褥瘡,並塗藥包紮;此外,每天還帶去獸醫師那兒針灸復健,期待奇蹟出現。沒想到照顧一條小病狗還如此煩瑣累人。不過看到小狗病況稍有進步,也很專注快樂地享用食物或啃骨頭,心中就覺得颇為安慰。有時候會聯想起母親過世前,我們細心照護她老人家的情況;帶她到山上或水邊欣賞大自然美景,享用鄉間的小吃美食;或是推著輪椅在社區內散步;看到美麗鮮豔的花朵或結實的果樹,她都會發出讚嘆的笑聲;有時候還會謝謝我們的陪伴和招待呢?﹝她有中度老人癡呆症﹞想著她一些類似小孩的可笑情緒反應,常令我不自禁地暗自微笑起來。常閱讀或聽到一些名人很懊悔地述說:「人生如果能重新來過,我會盡量找時間和我的爸媽在一起,哪怕聽他們嘮叨都沒關係。」人總是要等到失去了才會珍惜。我很慶幸沒有「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遺憾,反而回憶起當年的天倫之樂常會帶給我幸福的感覺。

有時候閱讀一篇感人肺腑的好文章,也會引發我心靈的開悟與省思,一種福至心靈的解脫釋放感不禁油然升起。下面一則寓言故事或許能讓你釋然開懷,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

唐僧玄奘大師前往西天取經時所騎的白馬,只是一家磨坊裡能吃苦耐勞較健壯的普通馬而已。十七年後,這匹白馬就驮滿天竺經書隨唐僧返回東土大唐。所謂「一夫得道,雞犬升天。」這匹取經有功的白馬也被譽為「大唐第一名馬」。白馬衣錦榮歸,當然要到昔日的磨坊探望眾多老朋友。一大群驢子和老馬對於白馬的成就與榮耀稱羨不已,七嘴八舌地說些恭維的話。白馬卻自覺沒甚麼了不起謙虛地說:「我只是運氣好被玄奘大師選中而已;這十七年來我一步步西去東回,你們也沒有閒著,算一算,大家走過的路其實是一樣地長;只不過我跋山涉水,增長了不少見識和歷練;而你們永遠在家門口不停地來回打轉,不知道世界是什麼樣子。」白馬的故事,是不是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呢?

智者說:「成功要靠辛苦努力,但辛苦努力卻不表示一定會成功。」心理學家法蘭克爾說:「活著就是要受苦,受苦是要找到受苦的意義。」生命的原始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這是上帝創造萬物所賦予的使命。然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別於其它生物,更要賦予自己的生命一種你希望實現的意義,如此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生命的過程,也才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才具有意義。相信很多人都有躺臥山坡草地上的經驗,這時仰望晴空萬里幾朵白雲掠過天際,純白的雲朵襯托出天空的湛藍,少數的雲朵顯出天際的浩瀚偉大及雲兒的可愛。因此,天空最美的時刻,漂亮的白雲蒼狗也不遑多讓,兩者好比紅花綠葉般相互輝映相得益彰。而人最美最快樂的時候,就是懂得謙卑時常保有幸福的感覺;這就要從學習欣賞與養成感恩的習慣中獲得。

《附註》:
這一陣子岳父大人中風住院,內人心中掛念焦慮不已,除南北奔波並透過私人關係協助安排醫療照護,加上北部家裡也有不少事情需要處理;一時身心俱疲引起舊疾復發,生活陷入低潮。當她第一眼看到本文的標題颇覺錯愕說:「明明我們最近遭遇許多困境,你怎麼還能寫『幸福的感覺』呢?」我告訴她:「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較大,那是因為上帝特別鍾愛它的芬芳。我們今天面對的困境正是上帝交給我們的功課;讓我們明白這些挫折逆境就是生活,進而懂得互相體諒齊心協力排除障礙 。更讓我體悟到沒有一條道路是通向幸福的,因為人的生命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死亡。其實這條人生之路本身就是幸福,所謂無常就是正常,假如生命不死,還有誰會去珍惜時間?我們要活在現在,即刻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心就能平靜安祥享受當下幸福的感覺。」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只有過不去的心情,沒有過不去的事情

『只有過不去的心情,沒有過不去的事情。』這是許多年前一位智慧的長輩用來勸導年輕失意的親友常說的話;當時雖然好像聽了進去,感受卻不怎麼深刻。及至年歲漸長,人生閱歷漸增,對這句話的領悟就不一樣了。

在心平氣和的時候,偶有感觸會問問自己: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又是為了什麼?有時候看到一些無知衝動的年輕人,只因為與親人一個小小的爭執,就憤而離家出走,罔顧至親的痛苦心碎,甚至因而造成一輩子無法彌補的遺憾。這種讓自己和家人都過不去的悲情人生,活得既不快樂又毫無意義。其實生命並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是用來快樂地過生活。誠如行善的最大目的不在於助人,而是當我們幫助別人時,因為感同身受以及使得人性本善得以紓發,也藉此肯定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會活得很快樂。

阿拉伯有句諺語:「別人對我有恩惠的事要刻在石頭上,別人對我有仇恨的事情要寫在沙子上。」提醒我們要經常記住我們得到的恩惠,也就是要時時感恩;至於他人對我們的不公平不合理待遇就讓它隨風飄逝。對於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讓它過了就算了。這樣做並不是為了修練聖人的胸懷,而是學會放過自己。人生短促,不應該一直心懷怨恨數落著同樣的事情;這樣只會打擾我們的睡眠和休閒,迫害我們的身心健康;每天過得不快樂,經常陷入憂慮煩惱過不去的悲情中,甚至被無藥可醫的病痛所折磨。

人為的悲劇,往往是心情過不去所引發出來的。

十幾年前發生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校園的殺人事件就是一個明顯的實例。它同時告訴我們:只有愛與寬恕才能撫平過不去的悲情。有一天下午物理系凡艾倫大樓309教室正在開研討會,中國留學生陸剛突然站起身,從風衣口袋掏出槍來,朝高爾茲(Goertz) 和史密斯(Smith)教授及另一位同學射擊,接著又去二樓射殺了系主任,隨後奔向行政大樓把子彈射向副校長安妮和行政助理茜爾森,最後飲彈自戕。槍擊血案震驚全美,愛荷華小城的中國留學生被驚恐、哀傷、慌亂的氣氛籠罩,學生們開始怕上街,不敢獨自去超市;有的人甚至把值錢的東西都放在車後箱裡,準備一旦有排華暴動就立刻駕車逃逸。

副校長安妮是傳教士的女兒,出生在中國;自己沒有兒女,待中國留學生如同自己的小孩。學業上諄諄教導,生活上體貼照顧,感恩節及聖誕節都會邀請同學們到家裡作客;千不該萬不該把槍口對向她。安妮的三個兄弟趕到醫院,看著親人心跳漸漸停止而無法相救。在宣布安妮死亡之後,三兄弟圍擁在一起,寫下一封給陸剛父母及親人的信“我們剛剛經歷了這突如其來的巨大悲痛,在我們傷痛緬懷安妮的時刻,我們的思緒和祈禱一起飛向你們 ─ 陸剛的家人,因為你們也在經歷同樣的震驚與哀哭;安妮信仰愛與寬恕,我們想要對你們說,在這艱難的時刻,我們的愛與你們同在!”

安妮的密友瑪格莉特教授說:「這是因為在我們的信仰中愛是高過一切的,寬恕遠勝過復仇。」安妮的三兄弟擔心陸剛的家人因為這個事件受到歧視,也擔心陸剛的父母在接過兒子的骨灰時會過度傷悲;唯願這封信能安慰他們的心,願愛撫平他們心中的傷痛。就這樣,三兄弟愛的寬宏力量吹散了愛荷華城的陰霾,善後工作在寬容祥和的氣氛中進行。相反的,陸剛給他家人的最後一封信中卻寫道他“無論如何也嚥不下這口氣”“死也要找到幾個墊背的”…..;信中充滿了怨懟氣憤,讀起來令人背脊不禁泛起一陣陣涼意。可惜啊!如此聰明有才華的人竟在懷恨不平的心態下,選擇了毀滅自己和別人。一時看不開,心情過不去,竟然做出如此泯滅人性讓家人蒙羞的事情;真是可悲啊!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誤,那麼就請給錯誤一個悔改的空間吧!!在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也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面對別人的錯誤,“得饒人處且饒人”“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寬容待人是一門生活藝術,能夠靈活運用,不僅困難事情都能順利過去,心情也將獲得解放。生活中,也可能有許多的不如意,那麼就請給自己一些生存的空間吧!!沒有甚麼事情解決不了,也沒有甚麼事情是過不去的。面對自己的困境,轉個彎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或許現實世界的確讓人很挫折,但”天無絕人之路”,冷靜檢討,重新出發,有可能人生的路途峰迴路轉又展現新的契機。

有﹝台灣黑木瞳﹞稱號的音樂劇天后洪瑞襄,日前被發現在自用轎車內燒炭自殺;男友表示,洪瑞襄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才走上不歸路;還說:「她這個人是有話不會全部說的!」然而,有臨時演員爆料,洪瑞襄是因為感情不順而輕生。洪瑞襄享年四十二歲,生前參與作品甚多,合作的劇團類型也很廣,個人能唱善演表現質地之佳,無庸置疑可稱之為台灣﹝音樂劇第一女伶﹞。如此才女,不論是為情所困或工作壓力太大,只因一時心情過不去而走上絕路,枉費寡母養育之恩〈如她留給母親的遺書所言〉,更讓親朋好友深感不捨,實在太不值得了!

人的一生,總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隨著成長的過程,從子女而夫妻而為人父母。隨著社會的歷練,從下屬而長官或甚至獨當一面的老闆。發生衝突或是遭遇挫折時,若是能轉換一下角度,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或反省自己;那麼,事情將會更加順利圓滿。生活是一面鏡子,我們如何面對它,它就會如何回饋我們。若是每個生命個體都能學會善待自己也包容別人,把時間和力量放在如何創造更有建設性的事情上。如此,一時過不去的心情必也將隨時間過去而獲得紓解。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只有如此,沒有如果

我們生命中總會遭遇一些大小不同的挑戰,然而在面對問題當時的態度與抉擇,常會造成後來不同的境遇。大多數人在事過境遷後,常常會對某些事情某些決定感到後悔與遺憾,或甚至不甘心;總以為當時如果能多加思考而選擇另一方向進行,事情的結局一定會更好。這就像在山中尋幽探秘,到了岔路口做了抉擇後,一路走去山路崎嶇不平,景色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優美;總覺得要是當初走另一條路應該會更平坦,風景也似乎更美好?真的是如此嗎?

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我們都忽略了以當時的智慧與見識以及掌握的資源,所能夠做出的最佳決策可能也就是那樣而已。記得歐洲工業革命初期,交通工具從馬車進入到火車時代;人們的思考模式還是停留在馬車時期,跑了一陣子就要讓火車也停下來喘氣休息,以免機器累壞了。古代兩國交戰一定要先下戰帖,約好在一大片曠野地區排好陣勢,一聲令下,雙方騎兵對衝砍殺,一旦衝過頭後,雙方再調轉馬首,又是一番對衝砍殺。傳說剛發明坦克車時的戰法也是採取相同陣式。現在讀到這些歷史軼聞覺得很好笑,似乎古代人比較笨?然而這卻是那個時代的人遵循古人正大光明情操與胸懷所孕育的共同思考模式。


我們生活在現在的世界,不僅科技進步、資源充沛,因著網路的發展,各項資訊更是無遠弗屆,小朋友各個聰明伶俐,然而現代人真的就比較做了正確的選擇了嗎?其實因為選擇更多,許多人僅止於表現“如果”的想法,卻缺少積極進取的“如此”學習與執行。


日本有一位中學生因為車禍失去了左臂;心痛之餘,他決定拜名師學柔道,既可健身又能防身。他比別人更用心地學習,然而令他不解的是半年來老師只是重覆教導他同一招動作;忍不住問老師:「老師您能不能多教我幾招?」老師回答他:「你只要把這一招練得純熟就夠用了。」就這樣繼續努力學習了一年,這時老師決定帶他去參加一個昇段鑑定比賽。如此單憑一招功夫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好不容易贏得冠軍。在回程中,男孩問老師為什麼只憑一招就贏得這場比賽?老師回答他說:「有兩個原因:〈一〉我教你的招式是柔道中最難的一個動作,而你已練得非常精通。〈二〉對手想要破解這個招式則只有一個動作,他必須要先抓住你的左手作為反制。」如果男孩是個正常有雙臂的人,很容易被反制而破局,甚至男孩也不會想要學習柔道。這個男孩遵循了老師的教導,積極努力的學習並勤於執行終於成功。


有句話 「給他魚不如給他一支釣竿」,不僅大人連小朋友都耳熟能詳。話說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位小朋友很乖巧地坐在旁邊觀賞,一看到魚兒上鉤就會鼓掌叫好;老人技巧純熟,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朋友很可愛,就裝了一袋魚送給他;小朋友搖搖頭,老人驚訝地問道:「你為何不要?」小朋友回答:「我想要您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袋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我想你一定會說:「好聰明的小孩!」那就錯了。他如果只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釣竿是沒有用的;這就好比一位跟不上資訊時代的老人收到一部很棒的筆記型電腦,卻只能觀賞無法運用。


雖然人生有時難免遭逢不幸,令人沮喪而頹神失志;但我深信上帝自有巧妙安排,祂總是在我們比較軟弱的時候,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許多事只能如此順勢而為,若是沉迷於“如果”的虛擬世界中,不僅徒勞無功而且容易罹患憂鬱。俗話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老天爺就是會下雨,不論你有多怒多煩,你也只能忍耐。老媽要嫁人,不論你的感受如何,不管你有多尶尬,既然說不動勸不了,你也只能由她去;唯有修身養性學會妥協,才有可能撫平無奈懊惱的心情吧!


作家珍妮特溫特森(Jenette Winterson)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每當你做出一項重大選擇時,另一個自己就活在那個被你放棄的選擇裡…..」不少夫妻當感情產生變化時,總以為最終沒有牽手的那個人,似乎更應該是賢妻或是良人吧?人們在遇到挫折時,就很容易陷入“如果”的虛幻思維裡,藉以逃避難以忍受的現實。然而若是回到過去重新選擇,以當時的情境與智慧,所作的決定應該還是一樣的;或許因緣天注定,當年的我們只有如此隨緣了。就像電影【回到未來】男主角雖然能夠回到過去,卻並不能改變已發生的事情。


世事變化多端,無論好壞都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每件事也都能有所體悟。因為曾經困頓匱乏,才懂得感恩知足;因為不時遭遇挫敗,才學會努力不懈克服困難;因為曾經遭受欺騙與背叛,所以才知道如何認清人性與人交往;因為經歷與親人生離死別的痛苦,才終於了解該怎麼去愛人。如果人生像一鍋湯,每一樣湯料都是我們的選擇,下鍋前務必再三衡量;湯底就是我們的淚水與汗水,火候與調味料的添加,就看我們的修身養性與作為;只要努力學習用心去做,經過時間的熬煮,這樣一鍋酸甜苦辣組合的湯料,也能成就一鍋無悔的【幸福之湯】。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談過於自信的行為

一個人不管你智商有多高,學識怎樣豐富,能力有多強,你一生的成就,很難高過於你的自信。因此,我們在參加各種競賽時,常會聽到教練或長官問到:「有沒有信心?」回答總是千遍一律:「有信心!」這雖然並不表示一定會贏得比賽,但對於振奮士氣取得勝利確有很大的幫助,也是必要的。

自信雖是成功的先決條件,然而過於自信常會輕忽周遭環境的變數,一時誤判的行為,造成無法彌補的人間悲劇。下面兩則真實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實例,值得我們警惕。
(1)大約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台灣一架客機由資深機師駕駛,從東海岸的花蓮飛往台北;機師漫不經心哼著流行歌曲,照例滑行過長長的跑道,加速至起飛的動能速率,升空後左轉往台北飛去。只是,才起飛沒幾分鐘就轟然一聲撞了山,全機五十多人全罹難了。後來從【黑盒子】的錄音得知:飛機駕駛可能到撞山前幾秒鐘才警覺到,當天他們換了一條不同方向的跑道起飛;他不就是因為太熟悉那條航線,也太過於自信,而忽略了起飛的方向已經變更了嗎?
(2)2012年春節前,外電報導一則豪華郵輪的海難新聞;義大利郵輪哥斯達協和號(Costa Concordia)於元月十三日在托斯卡尼(Tuscany)吉格里奧島(Giglio)外海觸礁前,據說當時船長薛提諾(Capt.Schettino)正和情人─ 現年二十五歲的金髮舞者塞蒙坦在船橋上談情說笑,一派輕鬆浪漫。我推測船長一方面可能太過自信,一方面可能為討美人歡心,讓她可以看清楚島上的美景;一時得意忘形忽略了暗礁存在的可能性,沒有仔細檢視當地近岸海圖,貿然變更航向,將船貼近海岸邊緣航行,導致協和號因此擱淺翻覆;船上4,229人中有32人喪生。

上述兩件悲劇的發生,皆因為主其事者過於自信的心態而引發的粗心大意行為;由於都是固定往返的定期航線,他們早已習慣於每天【公式化】的行為,卻忘了那天的外在條件已經是不一樣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時看到一些【自作聰明】的人最後總是反被【聰明誤】;愈想表現【瀟灑】的人愈可能丟人現眼;而那些【自以為是】的行為,結果卻是【什麼都不是】。一個成功的人他的信心和行為能力是符合的,是一致的;這是一種生活智慧。若是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點成就,不要在智慧中夾雜著傲慢,那樣常常會得意忘形,在關鍵時刻容易閃神粗心,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也因為自信滿滿認為怎樣做才是最好的,然而經常事與願違,感覺痛苦不堪。其實我們應該相信,不論順境逆境都是上天對我們最好的安排,心存感恩,化生氣為和氣,才能活得自在快活。

下面這則寓言,故事主角自以為是、沒有順從上天的旨意;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省悟:
北歐小鎮一座教堂裡,有一尊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苦像;因為有求必應,前來祈求膜拜的人特別多。教堂裡有位看門的人,有一天突發奇想,向耶穌禱告希望能讓他分擔耶穌的辛苦。出乎意料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為你看門,你上來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一句話。」看門者覺得這個要求很容易做到,於是耶穌下來,看門者上去。這樣過了一段日子,儘管某些信徒的祈求荒唐可笑,這位先生依照約定,聆聽時保持靜默不語。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了手邊的錢包就離去。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祈求耶穌能幫助他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富商遺忘的錢袋,覺得耶穌真靈有求必應,拿著錢袋萬分感謝地離去。過不久,一位正要搭船遠行的青年前來祈求耶穌賜福旅途平安。禱告完,轉身正要離開,只見富商衝進來抓住青年的衣襟,不分青紅皂白要青年把錢包還他;青年不明究理,兩人在教堂裡就吵了起來。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看到這情形,實在忍不住,就開口點明事情真相。富商即刻放手去追那位窮人,而青年也匆匆離去,唯恐搭不上班船。這時,偽裝成看門的耶穌走了出來,指著十字架說:「下來吧!你已沒資格待在那個位置了。」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耶穌說:「你懂得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那袋錢不過是用來嫖妓;可是對那窮人卻是可以暫時維持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青年,如果讓富商一直糾纏下去,延誤他搭船的時間,它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已撞上暗礁正沉入海中。」

在我們的一生中一定要懂得敬天愛人,除了敬奉神更要學會謙虛待人;凡事能再三思考,再三驗證,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地追求生命的喜樂之感,踏實之感;成就之餘也付出心力幫助他人,滋潤別人的生命,更豐厚我們自己的人生。誠如讚美詩裡面所言:「懇請慈光引我前行,照亮我的步履,不求看清遠方,但求眼前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