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從生活看破窗效應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菲律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放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則擺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結果停在布朗克斯區的那輛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槌子將車窗玻璃敲破一個大洞,不到一天的時間,車子就不見了。1982年犯罪學家詹姆士威爾遜(James.Q.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Kelling)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提出一篇題為〝破窗〞(Broken Windows)的文章刊登於(The Atlantic Monthly)期刊;內容提出破窗效應的理論:環境中發生的細微不良現象,如果因疏忽放任而讓它繼續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而使傷害擴大。比如說,一間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及時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地,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圖案和文字。又例如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跟著拋棄垃圾,卻絲毫不覺羞恥。

對於社會大眾來說,任何一項小奸小惡的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若是對這些行為視若無睹,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這個信息就會無限蔓延,久而久之,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犯罪事件就會在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滋生茁壯,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

紐約著名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非常認同破窗效應的概念,他先從維護地鐵車廂及車站乾淨整潔與明亮著手,同時要求警方從〝消除小惡〞著眼,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連帶地發現逃票者中有不少是通緝犯以及隨身攜帶武器可能隨機犯案的人。另外他也加強取締一些地痞在治安較差的路口的敲詐行徑,例如等紅燈時,他們會朝你車子的擋風玻璃隨便噴兩下清潔液,再拿塊破布擦拭兩下,就向你伸手要服務費;如果不給,就踹車門或吐口水在你車上。這雖然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罪,卻對大眾的心理衝擊不小,尤其是外地人對紐約的觀感非常負面。儘管當時許多人覺得浪費警力緩不濟急,但是在朱利安尼市長的堅持下,從小處容易的地方著手,很快地見到績效;改善了從前紐約非常糟糕的犯罪率以及非常髒亂的都市環境,民眾對社會秩序與安寧也產生了信心。

對於個人所作所為而言,人類的行為模式也真奇怪;借用紀曉嵐書法對聯所言:壞習慣(過)〝如秋草芟難盡〞,好行為(學)〝似春冰積不高〞。實際生活上,常見壞習慣如同破窗效應般很容易被模仿又難根除;反而一個好的行為,大部分不太容易引發破窗效應似的仿效行為。三國時代劉備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台灣也有一句俚語「小時偷摘瓠,長大偷牽牛」告訴我們:凡事必須從小處著手,以防範未然。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若是每天跟一票狐群狗黨混在一起,不久後,很容易跟他們一樣變成一丘之貉;因此,對於小孩的教育,我認為在發現錯誤或偏差的表現時,應即時給予制止或糾正;以免讓小孩不以為有錯或是認為大人並不在意與關心的想法;一旦成為習慣形同自然,隨著年齡增長,所犯的小錯與小惡習,愈來愈多,愈來愈大,甚至危害國家社會,後悔可能就來不及了。

有句話說:「好的習慣讓人立於不敗之地,壞的習慣則讓人從成功的寶座摔下來。」若將破窗效應運用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不外乎從小處整頓自己的生活,讓生活層面井然有序充滿活力,你的思緒必然會更清楚更靈活。能做到今日事今日畢,隔天必然有清新無雜念的頭腦,思考解決新的問題。養成常行善、不遲到早退等的好行為,除了能提升工作效率外,也能影響及周遭的人擴散溫馨感人的社會氛圍。個人一旦疏忽了對小惡習的節制,無形中就會像〝破窗效應〞般地蔓延開來,滋生更多更大的惡習;吸毒者就是很好的例子,開始可能只是好奇,最後卻完全失去對自我的控制,個人也就走向了窮途末日。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不斷地學習,鍛鍊而強化自身的能力;有些壞習慣必須努力戒除,例如自怨自艾、搬弄是非、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極混世態度;多跟積極進取的人來往,喚起生命的希望與熱情;多跟有遠見卓識的人相處,吸收正確的人生觀;都將有助於使你的人生不至於平平庸庸黯然無光。有句話說得好:「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