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親疏有別


所謂「內外有分,親疏有別,長幼有序,貴賤有等」,這是中國古代倫理的結構基礎。華夏與夷狄之分即「內外有分」,皇室與外戚之別即「親疏有別」,資深與新進之先後即「長幼有序」,士大夫與庶民的關係即「貴賤有等」;這種分別序等,界線分明,條理井然,故謂之「倫」。儒家的「親疏有別」就是從人倫出發,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所謂親疏有別不是依靠裙帶關係,也不是提拔跟自己親近的人;而是由親而疏,由近而遠,推己及人,兼善天下。 

然而,在人際交往頻繁又複雜的今天,大多數人在待人接物方面都不免犯了一個通病;對於疏遠的外人總是客客氣氣,甚至百般忍讓裝飾門面;但對於親近如家人者態度卻完全相反,正因為是「自家人」不必謙讓,而總是不留情面。總之,將醜的本性〈往往是真實的個性與陋習〉不多加修飾的面對「家人」,然後以美的假象〈往往是掩飾本性的虛情假意〉展示給「外人」;因為「外人」就是在界線外面,豈能讓他一窺「裡面」的真相。 

內人有一位朋友,生性節儉,經常因為先生忘記關掉陽台的燈而吵架;「有必要為這點小事吵得家庭不安寧嗎?他記不住,你就幫他關,不就成了嘛!」內人勸她,但她卻斬釘截鐵地說:「不行!他一定要養成關燈的習慣,否則不知道要浪費多少電費呢?」我在一旁,也忍不住幫忙出主意:「妳可以在陽台裝一個自動感應器,妳老公到陽台抽菸或澆花,燈就會自動開亮;等他回到室內,燈也會自動關閉;這樣就不會浪費電費了」。這位朋友聽了很不以為然:「這樣一來,豈不是太便宜他了!」這種對自家人要求特別苛刻的心態,實在令人哭笑不得。本來可以不傷和氣又輕而易解的事情,她不但不願意解決,堅持要求先生照她的方式改變習慣;還認為不能「讓步」,否則她在這場爭執中就「輸」了。 

不知你是否也暗自覺得,自己EQ 的好壞,其實常常因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譬如在公司裡不小心做錯事,被老闆大罵你白痴,你卻頷首稱是;但一回到家,聽見另一半輕聲問為什麼晚歸,就心煩氣躁嫌女人家囉嗦。遇見好久不見的朋友詢問你的終身大事,你會笑笑地請他代為介紹對象;但同樣的話出自老爸老媽口中,你卻覺得他們管得太多,既不耐煩更不想理會,甩頭快速離去。這種「厚他人而薄家人」的現象,在現今社會上非常普遍;或則可以簡單地歸因於下列兩點:(1) 我們認為家是最安全的避風港,生活在家中盡可能放鬆做真實的自己。在外面打拼爾虞我詐,不得已必須裝模作樣才能生存。如果回到家裡還要這樣口是心非的度日,那日子豈不難過了。(2) 我們對家人總是抱著「親愛的,你當然懂得我的心意」的期望;因此,話語就順口而出,毫不多加修飾;甚至有時會將外面累積不滿及挫折的負面能量,在家人面前不自覺地宣洩出來,其後果之嚴重,往往是短時間難以修補回來的。 

其實這般違反傳統「親疏有別」的作法,是非常不智的。首先,我們要認清自己的家人可是一輩子的牽掛,更應該小心翼翼地經營彼此的關係;至於職場或朋友都是階段性的關係,如果應付或相處有困難都可以再找。其次,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顯示:家人在氣頭上的一句重話,比起外人的口出穢言,更容易造成一輩子難以修補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未成年的家人潛在的影響更是難以想像。 

有一個小故事很有趣也很實在:話說有三位男士同時去一位美貌少女家中提親;女方家長請他們自我介紹。男士甲說:「我有一間公寓及一千萬的存款。」男士乙接著說:「我有一棟價值三千萬的華廈住宅及一部賓士房車。」家長聽了頻頻點頭,隨後問男士丙,那你又有什麼財產呢?丙回答:「我沒有不動產,只有每月固定三萬元薪水;不過我另外有個孩子,在你女兒的肚子裡。」甲和乙聽到這兒,不約而同地站起來向女方家長告辭。這段寓言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核心競爭力不能只靠財力,重要的是親疏有別,你在關鍵的地方有自己的人。你是否認同呢??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如果你能轉變心態換個角度來處理生活中的瑣事,並能時時提醒自己努力做到,那麼親人就不至於疏遠成陌生人,而你也不需要再為芝麻小事抓狂。願大家都能時時保有一顆柔軟的心,對親人少一份批評多一份讚美,少一點吹毛求疵多一點包容;好好珍惜疼愛你及你所愛的家人。改變態度,你會發現,我們變得更容易得到家人的親近與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