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有時不一定要解釋

有一位老師某天帶小學生搭捷運到淡水,車上雖然不是很擁擠,卻也沒有多餘的空位可坐。到了劍潭站時,有位阿婆提了兩大袋東西上車,滿頭大汗東張西望瞧不見空座位,只好把袋子往地上一擱,剛好站在一位長相清秀坐在門邊位置的年輕女孩面前;女孩抬頭望了阿婆一眼,隨即低頭繼續玩弄手機,似乎沒有讓座的意思。這位老師故意轉身問學生:「在車上遇見老弱婦孺要怎樣?」小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要讓坐!」心想這是個很好的機會教育,那女孩應該會起來讓座才對。哪知斜眼一瞄,只見女孩已閉上眼睛壓低了頭假寐起來了。到了北投站,女孩起身準備下車;車門打開後,她跨出了右腳,左腳卻在離地後向外畫了一個弧,才勉強跟上右腳。看到這個情況,老師突然一陣難受,心中充滿歉意。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對每一個人說明理由,解釋情況;就像那個女孩,她若想對不認識的人解釋,不僅難以啟口,還可能被誤解甚至譏笑。再說那位老師如果趕上前表達歉意,可能更令女孩覺得尶尬難受呢!誠如莎士比亞所言:「事物本無好與壞,只是我們的想法去區分它。」所以說,我們不該用自己的眼光和想法去評斷別人的行為,很多事情並不見得如我們看的想的那個樣子;有時候緘默比解釋來得有智慧。

曾經有位資深的傳道人被問及一個問題:「如果有兩方的人對某事看法不同互不相讓,一方極力為自己申辯,另一方則大部分時間保持緘默。你覺得該相信哪一方呢?」傳道人略想了一下說:「該相信不說話的那方」。這話顯然是傳道人累積數十年的生活睿見以及服事主多年來的領受與感悟。當然這絕不是萬無一失的真理,但是他的意涵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玩味的。

主耶穌在受審時大部分時間都是保持緘默,對於祭司長和長老對祂的指控,一概不作答。事實上,除了主耶穌之外,舊約時代的大衛王在遭受仇敵無理的攻擊時,也說:「我要緘默,不發一言,因為你使我這樣受苦。」一位德高望重的傳道者說得好:「有些事人家願意聽,便解釋多一點;人家不願意聽,解釋了便沒有十字架了。」有時候你被人誤解,不想爭辯,所以選擇緘默。本來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瞭解你,因此不必對全世界喊話。畢竟,人生大多數時候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甚至可能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是與非。既然多說無益,這時或許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釋。羅馬書12:19明示:【朋友們不可為自己復仇,寧可讓上帝的憤怒替你伸冤。因為聖經說「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要祝福,不要詛咒別人;收斂我們的唇舌,放下我們的執著;上帝自然會對那些作惡的人給予懲罰。

人與人相處,更多的是需要彼此之間的一份理解,一種信任。喜歡你的人因為瞭解你,體諒你,他才會相信你有暫時不想辯解的理由;因為諒解而包容你。畢竟,除了上帝,實在沒有人能夠真正懂得你在想什麼。雖然說運氣好的話,事實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然而並非人人都有高度的智慧和修養,能夠長期無怨地憋住想知道真相的一口氣,或甚至高明地把它消化掉。因此,為了不讓真正的朋友就此反目而別,適時地解釋,是對朋友的體諒;適時地信任和等待也是。保持緘默可說是一種因時因地制宜的行為準則,尤其是正在鬧情緒的氣頭上,雙方有理說不清時,可以暫時避免事件的持續惡化。

有句話說:「不與傻子爭辯,否則就搞不清誰是傻子了。」把脾氣拿出來,那叫本能;把脾氣壓下去,那叫本事。幸運的話,終有一天你學會了寬容地笑對人生,笑對周遭的一切;此時,儘管遇到有理說不清,對你來說都已經不再是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