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偏見與生活


「偏見」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之一,它可說是一種強烈的「喜好」,或是一種偏執的「成見」。或許你會說那是「擇善固執」,然而若以世俗的批判講法就是「食古不化,頑冥不靈」。

人類的社會行為基本上就是由許多不同的思想、觀念以及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所造成的;表現在食衣住行的細微生活型態中,其實都是依賴一種「偏見」或「偏好」來維繫著。我們可以從一些不同地方的不同族群所表現出來不一樣或甚至完全相反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文化略知一二。因此,曾有學者戲說:哲學是利用科學方法將「偏見」說成道理,藉以降低人們對該現象的偏見程度的一門學問;相信對促進人類福祉與社會祥和提供不少助力。

在職場上,過於偏執的工作態度常會讓人吃不少悶虧;以下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有位老技師在退休前再三告誡小徒弟:「無論在何時,你都要少說話多做事,讓自己磨練出一身過人的本領。」十年後,小徒弟也成了技師。有一天他去找師傅訴苦:「師傅,我一直照您的方法做事,如今也學得了一手好本事。可是那些比我技術差或資歷淺的都升級加薪,而我還只是領技師的工資。這是為什麼呢?」師傅說:「你確信你在工廠的位置已經無人可以取代嗎?」他點了點頭:「是的。」師傅說:「那你找個理由請幾天假,看看會有什麼變化?」果然,第三天工廠發生狀況,廠長緊急召回他去處理,事後將他升為總技師。高興之餘,不禁暗自佩服師傅的高招。此後,只要有不被重視的感覺,他便請幾天假拿蹺;遇有狀況,經他回廠排除故障後,廠長都會另給津貼。然而好景不長,就在他最後一次收假上班時,廠長卻對他說:「你從今天起不用再來上班了。」於是他愁眉苦臉地去請教師傅,師傅瞭解來龍去脈後,意味深長地說:「我忘了提醒你見好就收的道理,要知道,一盞燈如果一直亮著,確實沒人會注意到它;只有熄滅一次後,才會引人注意它的存在價值。可是如果它經常熄滅的話,就失去了它的用處;時候一到,肯定會被取而代之。」小徒弟早期只顧偏執地埋頭苦幹,完全不懂團隊工作的藝術與倫理,難怪會讓人忽視他的存在;後期又偏信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結果自作聰明反被聰明誤,實在不值得。

另外有一個發生在美國的小故事;有位白人老先生他是美國南方人,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有時在超商碰到黑人店員,他總是將錢放在櫃台上讓黑人拿去,絕不讓彼此的手有任何碰觸。可是,他在波士頓唸研究所時發生了車禍,雖然保住一命,雙眼卻完全失明。他只好進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裏學習如何用點字技巧及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終於能夠獨立生活了。可是他有些遺憾地說:「我最苦惱的是,弄不清楚對方是不是黑人?」他向他的心理輔導員談他的問題,輔導員很有耐心地開導他,並不時地協助他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問題。他將輔導員視為良師益友,非常信賴他,什麼事都告訴他;直到有一天那位輔導員要離開時才告訴老先生:他本人就是位黑人。從此以後,老先生的偏見就慢慢地完全消失了。因為當你面對的是黑暗的世界,已經沒有了美醜黑白之分,只有善惡或好人與壞人的感覺了。老先生後來娶了一位賢慧的黑人太太,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他颇有感悟地說:「我失去了視力,卻也失去了偏見,反而找到了幸福,這是多麼有福氣的事啊!」

在日常生活上,我們也時常看到父母對孩子的偏執態度,溺愛小孩,要什麼就給什麼,只是希望孩子學業成績要名列前茅;後來發現除了讀書考試,孩子什麼都不會;只會茶來張口,錢來伸手,徒增其苦。人的成長是從依賴到獨立,卻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偏見,讓我們常把孩子從獨立教成依賴。『等待』有時候是一種美德,有時候卻也是一種偏執,有一些朋友做什麼事都要等,等房貸繳清,等小孩大學畢業或留學歸國,等有一千萬存款…..等等;找他參與休閒活動或旅行則推說等退休。最後等到得了重症行動不便時,躺在病床上許願:等病情轉好恢復行動自如後,一定要把握當下好好享受生活,絕對不再等…..。我們只能盼望他真的能從偏執等待的迷霧中走出來。

偏見,常常是因為我們只見到冰山浮出水面的一小角,或產生錯覺或不甚理解而促發的。有些時候因為對人事物的既有成見很容易造成認知失衡。好幾年前,華盛頓郵報曾經一手策劃讓著名小提琴手Joshuabell 用義大利斯特拉迪瓦里家族在西元1713年製作的名琴(USD3.5M) 在華盛頓D.C. 地鉄站入口演奏45 分鐘包括巴哈和舒伯特的名曲。結果有一千多位乘客從旁邊經過,卻只有七人停下來聆聽欣賞,一共只收到32 美元賞金。〈要知道Joshuabell 在波士頓歌劇院演奏,票價超過一百美元,還一票難求呢!〉由此可見,我們認知的偏差,不知道讓多少美好的東西從我們身邊溜走而不自知;更不知道有多少誤會因此而產生,甚至造成一輩子無法彌補的悲劇。

有時候對事物的偏好或不同的看法,來自於種族性別及生活環境等等因素,沒有所謂對或錯的分辨。就像狗搖尾巴是表示友好,而貓搖尾巴是準備打架;牠們不是同一種動物,表現的方式完全不一樣;這也就說明了男女之間為什麼有些事情不能互相理解的原因吧!?生活在21 世紀競爭激烈黑函謠言滿天飛的複雜社會,一切講求包裝,謀利為先;耳朵聽到,親眼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也都不必盡信。尤其是媒體所報導的,最好先打個折扣並且不受其左右跟著爾云我云,以免增加社會的紛亂。唯有用心去感受、去領會、去體驗,才能愉快地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