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你在對的位置嗎?


一位園藝專家曾說過:「不是所有的花都適於肥沃的土壤;比如沙漠,就是仙人掌的樂園。」再說我們山居的房子剛落成時,建商在前院栽了一棵榕樹;這兒陽光充足、土質肥沃,榕樹長得很快枝葉繁茂青翠;我們很擔心樹根會亂竄壞了房屋結構;於是將它移植到空間較大的後院,沒想到換了位置它卻沒法適應,沒多久榕樹就枯死了。其實人生的許多現象何嘗不是如此;幸福快樂與否,不在於環境的優劣,而在於你是否適才適所坐對適合你自己的位置。 

許多年前,有個朋友在生完小孩後,很幸運地被拔擢為主管的職務。雖然這是她夢寐以求的目標之一,但是時機不對,她還沒準備好。基於勤能補拙的信念,她每日早出晚歸,加班做事;可是有很多事不是單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公司的事卻總是處理得不太順手,另一方面家庭也因為疏於照料出了一些問題。就這麼身心一再地折磨下,不出三個月就得了憂鬱症。後來在精神科醫生的開導治療下,也跟單位主管坦承溝通,願意主動地退一步,回頭繼續原本游刃有餘的舊工作,並獲得長官的諒解。經過一年多的調養,工作上勝任愉快,家庭生活也恢復諧和安樂,憂鬱的氛圍不知不覺中隨風消逝了。幾年後,家庭照顧與幼兒教養已得心應手,工作能力的充實與提升,不僅準備好勝任主管的實力,也如願以償地達成升遷的目標。 

上述實例在職場中屢見不鮮,正好驗證了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所提出的“彼得原理”,他認為組織中由於習慣晉升某等級或職位上的人員,導致員工只在意自己能不能得到升遷,卻沒有考慮個人能力是否符合新職位的需求;有些人在升官後卻出現職位與個人能力不對稱的現象。如此一來,不僅個人活得痛苦,更影響了組織的成長。 

我們在不同年齡階段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青年時是女兒,中年時做媽媽,老年後當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在不同的階段位置上,我們審視同一件事情卻往往會有不同的想法與感受。站在父母的位置上,就會多一份愛心與耐心;站在兒女的位置上,就會多一份純真與深情。只有處在別人的位置上時,也許才會理解別人,體會別人用心良苦的愛。上帝安排我們做了一段時間的兒女後,馬上又讓我們去做了父母,一定有祂美好的旨意。同樣地,在職場中也有相對應的角色位置轉換;就以體育界來說吧;可能青年時是運動員,中年時做教練,老年後當裁判,晚年就成為觀眾了。人生就像活在一個大舞台上,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劇本,喜劇或悲劇,全看我們是否能扮演適合我們的角色;有時候是在表演,有時候是在欣賞;或許,這正好能夠檢驗我們隨時調整與適應的能力呢!

下面這個故事讓我很訝異小男孩的選擇,或許也能給你我一些啟示吧! 

有一個男人告訴女人說要去大城市掙錢,給女人和男孩過好日子;女人雖不捨也只好答應了。頭一年男人還寄一些錢回家,每個月也會打電話報平安;第二年開始電話不打了,錢也不寄了,人就這樣無預警地消失了。女人雖然託人四處打聽男人的下落,卻一無所獲。沒辦法,女人只好擺個水果攤謀生養家。這樣過了三年後,沒想到男人突然開著小汽車回來。當天晚上,男人告訴女人他是回來跟她離婚的;因為彼此分居這麼多年,他跟她早已沒了感情。事實卻是男人在外面做生意發了財,也找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子同居了。 

女人看男人離婚的心意那麼堅決,無可奈何下只好同意了。至於孩子的去留,雙方取得共識:「隨小孩意願,他想跟誰就歸誰!」女人原以為男孩跟她感情比較深,肯定會選擇跟她。沒想到,在法庭上男孩竟然毫不猶豫地回答法官:「我要跟爸爸!」法官有點驚訝地問男孩:「你為什麼願意跟爸爸?」男孩笑著說:「因為爸爸有錢!」男人聽了,得意地笑了;女人聽了,在眾人面前捂著臉無聲地哭泣。她怎麼都沒想到,男孩居然在關鍵時刻拋棄了她。 

過了一個多月,有一天,女人收到一張五百元的匯票,匯款人正是男孩。此後每隔一個月,女人都會收到男孩寄來的匯票。到了春節的時候,女人收到一封信,信上寫著:「媽媽,您好!我知道妳很愛我,其實我也很愛妳。我當初之所以選擇爸爸是想減輕您的負擔。同時,我留在他身邊就可以向他要錢,然後把錢都寄給您。這樣,您就不用早出晚歸地賣水果了。媽媽!您要好好地生活,不要擔心我。以後有機會我會回來看您的……。」 

原來,男孩選擇離開媽媽跟隨爸爸,並不是要拋棄母親;而是選擇他認為最有利的位置,既能讓自己在較好的生活環境成長,並且能順利完成學校教育,又可以協助母親改善生活。所謂“兩利相權取其重”,這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本性。基本上,對於當事人而言,只要符合自己的價值觀與普世道德觀,他的選擇就值得肯定。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以別人的位置貶低別人,更不要以自己的位置炫耀自己。 

人生的許多苦樂,不在於你的處境,而在於你看境遇的角度與位置;誠如一位朋友所言:他們攝影協會有次去偏遠山村拍攝當地民俗風物。回來發表個人作品展時,有人將組照取名“悲歡歲月”;有人則喚作“世外桃源”;因為彼此設想的立場不同,觀察取景的對象不一樣,感受自然就不同 了。人生的許多智慧,不只在於觀察,更在於分辨及身體力行。教育家喬丹(David Starr Jordan)說得好:「『智慧』是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技巧』是知道怎麼做,而『美德』就是身體要力行。」有時候選對適合自己的位置,並且切切實實地發揮自己的良知良能,對家庭對社會能夠有所貢獻,實在是一件充滿智慧令人愉悅的美事。

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教導學生要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在適才適所的位置上去做人做事,這樣才能承載享受我們應有的財富、權力、名望及一切福報。反之,“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一個人如果瘋狂地追名逐利,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為了掙錢不顧一切手段;就像那些奸商為了獲取暴利,昧著良心販賣黑心食品,這種人被判刑坐牢只是早晚的事,更甚者還可能禍延子孫呢?總之,他們的德行跟他們的名位財富完全不相稱,遲早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的。所以,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要勤儉,要惜福,要知足,要積善去惡;周易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真是千古不易的道理啊!我們應該想一想,如何利用人生短短的時光,好好累積厚德並充實智慧能量,才能安穩地坐在適才適所的位置上,愉快地工作,享受美好生活,開心地度過人生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