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從生活看破窗效應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菲律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放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則擺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結果停在布朗克斯區的那輛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槌子將車窗玻璃敲破一個大洞,不到一天的時間,車子就不見了。1982年犯罪學家詹姆士威爾遜(James.Q.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Kelling)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提出一篇題為〝破窗〞(Broken Windows)的文章刊登於(The Atlantic Monthly)期刊;內容提出破窗效應的理論:環境中發生的細微不良現象,如果因疏忽放任而讓它繼續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而使傷害擴大。比如說,一間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及時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地,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圖案和文字。又例如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跟著拋棄垃圾,卻絲毫不覺羞恥。

對於社會大眾來說,任何一項小奸小惡的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若是對這些行為視若無睹,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這個信息就會無限蔓延,久而久之,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犯罪事件就會在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滋生茁壯,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

紐約著名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非常認同破窗效應的概念,他先從維護地鐵車廂及車站乾淨整潔與明亮著手,同時要求警方從〝消除小惡〞著眼,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連帶地發現逃票者中有不少是通緝犯以及隨身攜帶武器可能隨機犯案的人。另外他也加強取締一些地痞在治安較差的路口的敲詐行徑,例如等紅燈時,他們會朝你車子的擋風玻璃隨便噴兩下清潔液,再拿塊破布擦拭兩下,就向你伸手要服務費;如果不給,就踹車門或吐口水在你車上。這雖然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罪,卻對大眾的心理衝擊不小,尤其是外地人對紐約的觀感非常負面。儘管當時許多人覺得浪費警力緩不濟急,但是在朱利安尼市長的堅持下,從小處容易的地方著手,很快地見到績效;改善了從前紐約非常糟糕的犯罪率以及非常髒亂的都市環境,民眾對社會秩序與安寧也產生了信心。

對於個人所作所為而言,人類的行為模式也真奇怪;借用紀曉嵐書法對聯所言:壞習慣(過)〝如秋草芟難盡〞,好行為(學)〝似春冰積不高〞。實際生活上,常見壞習慣如同破窗效應般很容易被模仿又難根除;反而一個好的行為,大部分不太容易引發破窗效應似的仿效行為。三國時代劉備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台灣也有一句俚語「小時偷摘瓠,長大偷牽牛」告訴我們:凡事必須從小處著手,以防範未然。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若是每天跟一票狐群狗黨混在一起,不久後,很容易跟他們一樣變成一丘之貉;因此,對於小孩的教育,我認為在發現錯誤或偏差的表現時,應即時給予制止或糾正;以免讓小孩不以為有錯或是認為大人並不在意與關心的想法;一旦成為習慣形同自然,隨著年齡增長,所犯的小錯與小惡習,愈來愈多,愈來愈大,甚至危害國家社會,後悔可能就來不及了。

有句話說:「好的習慣讓人立於不敗之地,壞的習慣則讓人從成功的寶座摔下來。」若將破窗效應運用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不外乎從小處整頓自己的生活,讓生活層面井然有序充滿活力,你的思緒必然會更清楚更靈活。能做到今日事今日畢,隔天必然有清新無雜念的頭腦,思考解決新的問題。養成常行善、不遲到早退等的好行為,除了能提升工作效率外,也能影響及周遭的人擴散溫馨感人的社會氛圍。個人一旦疏忽了對小惡習的節制,無形中就會像〝破窗效應〞般地蔓延開來,滋生更多更大的惡習;吸毒者就是很好的例子,開始可能只是好奇,最後卻完全失去對自我的控制,個人也就走向了窮途末日。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不斷地學習,鍛鍊而強化自身的能力;有些壞習慣必須努力戒除,例如自怨自艾、搬弄是非、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極混世態度;多跟積極進取的人來往,喚起生命的希望與熱情;多跟有遠見卓識的人相處,吸收正確的人生觀;都將有助於使你的人生不至於平平庸庸黯然無光。有句話說得好:「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為母則強

「女人弱者,為母則強」是一句俗諺,指出女人的身體雖然柔弱,但當她有了孩子以後,為了照顧或保護孩子,常會發揮出令人難以想像的意志力,把一個又一個不可能變成可能;創造了無數感天動地催人熱淚的奇蹟。

很多女人當媽前,手不能提重物,肩無法挑重擔又缺乏耐性;當媽後,很快地練就出了強有力的手臂及耐力;我曾在公車上見到一個嬌小的媽媽,一手抱著襁褓幼嬰,一手牽著約四歲幼女,身旁還有一輛嬰兒推車,肩上還背了一個裝滿嬰兒用品的包包。雖然有愛心乘客合力幫忙將嬰兒車推上公車,但她那純熟俐落的動作將母性堅強的本能完全表露無遺。這時的她在我眼中仿若巨人般地強壯,卻又散發著一股母愛的溫柔氣質。

「為母則強」這句話也不是只限於作為母親之後,多麼能吃苦。其實在經歷過懷孕的不適與生產的痛苦之後,許多孕婦都深刻感受到為人母的堅強。尤其是面對困境的忍受力增強,韌性很高,個性也就變得更堅強;更有勇氣接受挑戰,也更有耐性解決困難。以前不敢做不肯做的事情,現在通通都可以。那種強,不只是吃苦耐勞的強,更是一種發自內心有決定力的強。

朋友的親戚是個單身媽媽,她的前夫有家庭暴力傾向,早年因為害怕女兒無法接受她的離婚,也擔心自己離開職場好幾年,重新再找工作恐怕不容易;只好逆來順受。直到有一次激烈的家庭暴力中,她在被打的時候,女兒哭著衝出來保護她。當下她就下定決心,為了女兒,她必須鼓起勇氣離開這個暴力的男人:堅持離婚,並爭取到女兒的撫養權。隨後在親友的協助下,開了一家小小水果攤子,從早忙到晚努力打拼;幾年後,從一個內向柔弱的家庭主婦,變成一位開朗堅強獨當一面的女老闆。實在是不折不扣「為母則強」的有力寫照。

當遇到危險時,很多媽媽都會選擇捨身保護孩子;即便在動物界這也是一種為母則強的本能反應。曾經看到一段分享的影片:內容是主人帶著大型犬散步,途中在花圃邊遇見一隻小小的幼貓;大狗興奮地想逗弄幼貓。這時候黑色母貓突然現身向大狗撲去,大狗閃開後,母貓再度起身跳躍並飛踹大狗。這突如其來的攻擊,嚇得大狗直往後退,最後只好悻悻然地跟著主人的腳步離開。看到母貓為母則強的表現,反觀人類世界中卻有年輕媽媽狠心坐視同居人虐打甚至虐殺自己親身骨肉的悲劇發生;讓我們不禁感嘆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有時候對於孩子的愛還比不上貓狗之類的動物們呢!

然而作為一個盡責的媽媽,妳不一定要一直維持〝為母則強〞的樣子,事事皆親力親為,卻把最得力助手老公晾在一旁,徒然增生身心的勞累與埋怨。要知道,每個成年男人內心都還保留著「長不大」的特質,他需要被溫婉照應,同時他也是可以被撒嬌、可以被教導的;有時候妳放輕鬆了,身段變軟了,男人反而變強了。而男人強了,妳的擔子就輕鬆了;這種翹翹板式的原理卻是夫妻良性循環的準則之一。「為母則強」讓你有勇氣有毅力照顧好妳的孩子,然而家庭幸福的美滿是需要爸爸和媽媽共同協力來創造;這就要看妳如何修正心態,並且善加運用了。祝福每一位「為母者」!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自大與謙卑

有一天蘇格拉底和弟子們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家境富裕的學生趾高氣揚地向其他同學炫耀:“我家在雅典附近擁有一望無際的肥沃土地”。當他口若懸河大肆吹噓時,蘇格拉底拿出一張世界地圖對他說:「麻煩你指出亞細亞在哪裡?」「這一大片全是」學生指著地圖得意地回答。「很好!請你再告訴我希臘在哪裡?」蘇格拉底又問,學生好不容易找出希臘來。「雅典在哪裡?」蘇格拉底接著問。學生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小點說:「雅典太小了,好像是在這兒。」最後,蘇格拉底看著他說:「現在請你指給我看看,你家那一望無際的肥沃土地在哪裡?」學生一時急得滿頭大汗,當然無法在地圖上找出來;他既尷尬又有點覺悟地回答:「對不起,我找不到!」

正如聖經所說:「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4:6》。謙卑的相反就是自大;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不斷吹噓他有多行多棒時,我們總恨不得趕快遠離他。人的本性就有自私、叛逆的因子,從亞當夏娃到你我都是一樣。我們沒有一個人天生是謙卑的,它是需要學習並且不斷地操練才能達到的境界。謙卑與自卑不同,一個懂得謙卑的人,會不恥下問,很虛心恭謹地向人學習;唯有謙卑才能使自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反觀自卑的人通常較為悲觀,有些人表現鬱抑寡歡,心中總是存著陰影,遇到困難容易打退堂鼓;自信與自大更是不同,一個有自信的人做任何事都充滿希望與熱忱,即使失敗,也能樂觀看待並且從中汲取教訓。但是有些過度自信的人容易驕傲自大輕視他人,令人生厭。有些過度自卑的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也容易表現自大,變相地自我膨脹、自我吹噓,對於不懂的也不願發問,因為他們恐怕別人以為他們學識淺薄;最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而遭人不恥。

有一故事敘述農夫在田間農作,一秀才自視滿腹經綸,便嘲笑農夫。農夫順勢從田地間拔出一株稻穗,問秀才:「你看這田裡的稻穗都是彎腰弓背,為何獨我手中這株高仰著頭,不肯俯首彎腰呢?」秀才無言以對。農夫又說:「因為它肚子裡是空的,又怕被人識破,故如此作態。」【莊子、徐無鬼篇】云:「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告誡我們不要像空殼稻穗那樣,胸無點墨卻要充當飽學之士,爛竽充數硬要吹噓充當大師。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像水一樣謙卑,它總是向下流動卻流成江河大海;這樣生命就有了一種無法言傳的尊嚴與價值。誠如泰戈爾所言:「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接近偉大的時候。」

公元一世紀埃塞俄比亞宦官就是一個好榜樣:基督的門徒腓力問他:「你所讀的,你明白嗎?」這個地位顯赫的埃塞俄比亞人回答說:「沒有人指導我,我怎能明白呢?」由於他的謙卑自抑虛懷若谷,獲得聖徒多方指點,結果得以透徹了解經文的含意。牛頓晚年時曾說過一句話:「在科學面前,我只是一個在岸邊撿石子的小孩。」他並非是假裝謙虛,而是感嘆自己窮盡畢生之力,終於發現宇宙的浩瀚無際,感受到冥冥之中似乎有股神力規律著;也看到了人類的渺小與無能為力:敬佩造物主的偉大,油然而生的謙卑之心而已。

聖經上說:「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做你們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馬太23:11-12》懂得自我謙卑尊榮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崇。誠如使徒保羅在新約書信中所言:「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祂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以弗所書3:8》顯然保羅在信主之後,從一個很自大迫害基督徒的猶太教狂熱分子,學習到也轉變成謙卑和處處為人著想的基督徒。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不管我們擁有什麼、擁有多少、擁有多久,都只不過是擁有極其渺小的瞬間。所以我們要把心中的驕傲自大除去,無論何時何地,永遠保持一顆謙卑自信的心,在順境要感恩,在逆境時更要謙卑,這樣在逆境中就有可能成為脫胎換骨的轉機,享受上帝賜的恩典了。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字形顯示: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兒孫攙扶父母。也就是說公元前十一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到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才在【論語】、【孝經】等著作論述孝道。

孔子在【論語為政篇】回答子游問孝時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可見光是養而沒有敬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所以為人子女者除了給予父母充足物資的供養,還必須體貼親意,以父母對我們的愛心同樣的心情來回報奉養雙親。孔子在【禮記祭義篇】又說:「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說明世人盡孝的方法有三等;小孝用體力,中孝兼勞心,大孝則是永遠維持孝敬之心,永不匱乏。

另外,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篇】翻成白話文就是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有些要做的事,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做。在物質條件不很充裕的情況下,儘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就可以算孝嗎?」我們常說孝敬父母,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沒有那份深深的敬愛?

至於【孝經】,是孔子對曾子敘述孝道的書;他在【開宗明義章】很清楚而淺顯的告訴我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還有為後世所經常引用的經典名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凡此皆對後代世人潛移默化颇深。

但是最為後人朗朗上口並流傳延續千年的卻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翻成白話文就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最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舜的不告知和告知一樣合乎禮法的。」〈因為堯要將女兒嫁給舜,舜若告知不通情理的父母就不得娶,而終將無後代矣!〉

沒想到,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疏】闡述他個人對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翻成白話文,第一種不孝,說明孝順不一定要一味附和盲從父母,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反而成了不孝。【孔子家語、六本】記載著一個事例:曾子犯了小過,折斷了他父親曾皙從吳國帶回來的瓜種;曾皙一怒之下用鋤柄將曾子打昏了。曾子甦醒後問父親:「剛才我犯了過錯,您老教訓我沒累著您吧?」之後,回房彈琴而歌,好讓父親聽見,表示他挨打後沒有不適。孔子知道後批評說:「一點小事,曾皙不該暴怒杖罰;而曾子不該委身以待杖罰。如果萬一被父親打死,死的沒有道理;人們就會指責曾皙的不義,這是大不孝。」第二種不孝,是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也就是去賺錢來供養父母。二不孝也。第三種不孝,是不願娶妻生子,不能為家庭延續後代;是最大的不孝。

其實,孟子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夫子,並非不知道變通的老道學;這從他對“男女授受不親”的解說可知一二。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個人以為比較中肯的註解應該是:「不孝的表現涵括在三個原則中,其中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趙岐把孟子的“無後為大”曲解成斷絕後代為最大不孝;讓孟子無端背了黑鍋誤傳了兩千多年,造成世家與庶民為了不斷後,無所不用其極,或休妻另娶,或納妾,或過繼等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影響迄今,餘威猶在;至今仍有不少人執著於“非生兒子”不可!然而就傳宗接代而言,其實就是生物本能的繁衍種族行為,似乎不需要冠上大不孝的惡名,並因而衍生出人類社會一些不公不義的行為。更何況生命是上帝創造的,並非我們凡人所能刻意強求的。


孝道為眾德之本,是培育道德的搖籃。孝順為齊家之本,所謂“子孝雙親樂,家和萬事成”,烏鴉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義;人要有發自內心的孝順,才能為家庭帶來祥和安樂的生活品質。我們除了從聖賢書中得到行孝的重要啟示外,身體力行的言教與身教更是必要的。不僅能帶動家庭生活和樂融洽,更能促進社會的和諧安寧。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嘔氣的故事


記得曾經讀過一篇真實的故事〈蘆荻口述連淑香整理〉述說著親情與愛情經不起一個個無情的誤解與嘔氣,擾亂了原本幸福的步伐;當命運的死結終於用極高的代價打開,但一切都為時已晚無可挽回。在此就記憶所及改編摘要如下,希望多少能發揮一點晨鐘暮鼓的作用。

蘆荻和先生結婚兩年後,同意先生把住在鄉下的單親媽媽接到城裡一起住;不料因為生活習慣和看法的不同,產生了不少的摩擦:「比如婆婆不喜歡媳婦天天買花插花浪費錢,更看不慣每天早餐竟然是兒子先起床做的。媳婦則難以忍受婆婆把一些飲料瓶罐和用過的塑膠袋洗好堆積在房間裡,更受不了婆婆洗餐具不用洗碗精。」於是乎媳婦利用婆婆就寢後自己再將餐具洗一遍;不料有一次婆婆起床如廁時剛好撞見,於是就向兒子哭訴。

兒子夾在母親與老婆中間,十分難為。婆婆心疼兒子,開始接替兒子每天做早餐,只是看著兒子用餐是眉開眼笑的,瞧著媳婦用餐卻是斜著眼皺著眉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幾次下來媳婦更是坐不住,便藉故趕上班不在家吃早餐。然而這樣做也引起婆婆的不滿,認為是嫌飯菜做得不好吃。於是乎在兒子的愛情勸導下,媳婦勉強在家吃早餐。有一天,媳婦吃了幾口飯菜後,突然一陣噁心的感覺,趕緊起身衝向廁所嘔吐一番。這個動作讓婆婆再也無法忍受,哭著回房打好包袱直接往屋外走;兒子怒視手足無措的媳婦,來不及說話趕緊跟著追出去。豈料這一去,連著好幾天都沒有回家。

接下來幾天媳婦身體一直不舒服經常嘔吐,同事陪她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懷孕了。急忙打電話到先生公司,秘書說陳總這幾天請假,他母親車禍重傷正在醫院急救中。媳婦急忙奔到醫院探望,哪知婆婆卻早一步離開人世了,見到的只是一臉僵硬的先生,看也不看媳婦一眼。料理完婆婆後事,先生默不作聲搬進婆婆的房間,每晚回家都滿身酒氣,媳婦也不想在此情況下告知他說我們快有孩子了。就這麼彼此嘔氣,互相僵持著那可憐的自尊。

直到有一天媳婦在一家西餐廳撞見先生和一個女孩很親密地用餐;面對突然出現的媳婦,先生卻拉住站起來想走的女孩,然後毫不示弱帶點輕蔑地盯著媳婦。兩天後,媳婦下班回家看見先生坐在客廳,滿屋子煙霧瀰漫,茶几上擺著一份文件。媳婦脫下大衣走過來,一言不發地在文件上簽字。這時先生的眼睛盯著媳婦已隆起的肚子說:「妳懷孕了?」「是的!不過沒事,你可以走了。」

自從出事後這是彼此第一次對話。此後,先生每天都給孩子買許多東西,媳婦已經不為所動仍然不理不睬,先生只好關在房間不停地在電腦上打字。隔年春末的一個深夜劇烈的腹痛讓媳婦忍不住大叫幾聲,先生趕緊揹起媳婦攔車到醫院。從產房出來,先生眼睛濕潤帶著微笑看著媳婦和兒子,然後緩慢而疲憊地軟趴趴倒了下去。事後經醫師告知媳婦,先生五個月前發現肝癌已是末期,能夠堅持這麼久絕對是奇蹟;妳就準備後事吧。得知實情後,媳婦的心都碎了。後來,在先生的電腦裡面,發現先生寫給兒子的留言,分成許多階段從幼兒園到大學到工作以及愛情等。另外也給媳婦寫了信『親愛的!娶了妳是我一輩子最大的幸福。原諒我對妳的傷害,原諒我隱瞞了病情,因為我想讓你有個好心情等待孩子的出生…..。親愛的,如果妳哭了,說明你已經原諒我了,那我就可以微笑著走了……..』。

下面一則故事改編摘要自“生命的逃學者”:就在夜幕低垂,浮雲不時地掠過上弦月,田邊的產業道路停著一輛轎車;車內一個年輕美好的生命,在田蛙的低鳴聲中,在充滿一氧化碳的車廂內,孤獨而悲苦地向這個世界道別。清晨早起的居民發現轎車擋風玻璃夾著一張紙片,上面寫著自己自殺,希望幫忙聯絡家人。死者的母親知道女兒感情的路途坎坷不平,生活上也不很順遂。這陣子母女倆更為了金錢問題鬧得很不愉快,已經有三天彼此嘔氣不說話了;沒想到這一嘔氣就天人永隔了。在真實的面對了親人的死之後,死者的家人很快的就陷入了自責和愧疚,家人都在為她可以不必求死找尋一個可能的彌補理由;然而心理的陰霾豈是短時間能夠消散的呢。女兒的所謂“解脫”,卻是帶給愛她的親人無窮的痛苦。

嘔氣的悲情故事不少,以上這兩則故事卻讓我感慨良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太容易多愁善感,受周遭的氛圍所影響;有時候想太多,有時候誤解別人,衍生不必要的困擾,又不知道如何排解負面的情緒。猶記得小時候只要跟家人嘔氣就跑出家門,跟同學或玩伴去打球,玩泥巴,玩彈珠,抓蟋蟀,等天黑返家,早已忘記有什麼可氣的。長大後的我們其實也可以循這樣的模式,約朋友去唱歌,去爬山,去戲水,走向大自然,讓芬多精及陰離子沖散內心那股氣。

人生就像潮汐,ㄧ波未平一波又起,高低起伏不息;苦難是人生的淬鍊,生命就是如此延續著。能夠成為一家人相互扶持幾十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必為ㄧ些生活上的雜事來嘔氣;工作或愛情並非生活的全部,別將壓力帶回家,學習改變生活的重心;整日汲汲營營忙碌不休的人,收穫的往往只是焦慮和疲憊。在適當時機懂得放下一些事情與負面情緒,適時排解緩和壓力,才是健康有意義的生活。別再用放大鏡看事情,冷靜地多方思考,或許你會發現象牙塔外的景色是五彩繽紛的,塔外的世界有著更寬廣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等著你去欣賞,去領悟。人生最愚蠢的事就是跟親人嘔氣,聰明的話,要把這口氣吞下去;而且,還要想辦法盡快把它消化掉。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南德、奧地利之旅(下)

在霏霏細雨中離開了希特勒的鷹巢別墅(Eagle nest),車子不知不覺間已越過了國境,來到奧地利聖沃夫岡湖區(St.Wolfgnag)北岸的小鎮。我們一時興起雇了馬車沿著湖邊小鎮兜了一圈,街道上各具特色的商店、旅館、餐廳和咖啡座櫛比鱗次,令人目不暇接。平靜翠綠的湖泊,周邊環繞著峻峭的阿爾卑斯山系,山巔處處雲霧繚繞;湖邊迷人的木屋建築,貼著牆面栽植豔紅粉白各色玫瑰,樓上窗台也都擺滿鮮花盆栽,美麗的造景令遊客忍不住拍照留念。聽馬車夫說小鎮人口約3,000人,每逢假日外地來的遊客卻有6-7,000人。

離開夢幻湖景的聖沃夫岡,接著安排參觀德奧邊境的哈萊茵鹽礦(Hallein),大夥兒套上白色的礦工服裝,乘坐前胸靠後背的板凳車,進入中歐最獨特的鹽礦坑。車行約十分鐘後,全體下車聽導覽員用三種語言解說﹝華語播放錄音帶,德、英語直接口語說明﹞,也播放以詼諧趣味攝製的開礦歷史劇情。隨後兩人一組搭木製溜滑梯到下層礦坑,接著搭木造平底船越過一大池水域到另一礦區,隨後又是一段溜滑梯的體驗,這時大家有了經驗不再緊張,也少了不少驚聲尖叫。經過層層解說後,改搭電扶梯回到上層礦坑,轉乘板凳車出礦坑口。礦坑範圍跨越奧德國土,坑內溫度終年維持在攝氏十度左右。參觀過程中,有一道門標明奧德國界,我們來去自如毫無感覺。只是心中好奇礦場是如何管理和分配,還有員工的福利依哪國法規?不知怎地,當場胡思亂想起來,真是杞人憂天啊!中午在附近一家餐館享用奧地利有名的豬肋排餐,搭配名聞遐邇的小麥啤酒(Eidwiser),質量俱佳,每個人都盡情享用,各個盤底朝天,杯底也不再養金魚。這是幾天來用餐沒有的現象,真是難得。

飯後驅車前往哈斯達特(Hallstatt),它是阿爾卑斯山麓的傳統小鎮,湖區腹地狹小,鎮民只能利用狹長的山坡地,層層疊疊地搭建傳統小木屋,爬藤類植物及漂亮艷麗的玫瑰花被植披木屋牆壁、窗台和門框邊沿,好比俏姑娘插一朵美艷花朵在秀髮上,更添俏麗誘人。天晴風小的日子,這些美麗建物、尖塔鐘樓及高山峻嶺都會倒影在清澈湖面上,那種幽靜自然的美很容易讓人忘記城市的喧嘩與塵囂,難怪它有歐洲最美的湖濱小鎮美譽。因為土地窄小,教堂的墓園不敷使用,必須將舊骸骨挖出來,在頭蓋骨漆上名字,排列在墓園旁的小屋子裡,供人憑弔或觀覽。舊的墓地則空出來供他人使用。哈斯達特鹽礦也是歐洲最古老的鹽礦之一,規模比哈萊茵鹽礦小一些,礦場入口又在陡峭的山腰,須搭幾近垂直的纜車出入,參觀的人潮就少了許多。



翌日來到薩爾茲堡(Salzburg),這裡是音樂神童莫札特(Mozart)的出生地,也是一個因鹽而富裕的城市;昔日載運岩鹽到歐洲各地的薩爾河將城市一分為二。它是奧地利第四大城,人口約十五萬人。我們從住宿的喜來登飯店(Sheraton Hotal)後門步出,穿越一片高大的樹林,來到電影“真善美”拍攝地點之一的米拉貝爾花園(Mirabellgarten),進園門的台階,就是瑪利亞帶著七個孩子高唱DoReMi之歌的天使階梯,階梯兩旁雕有兩隻獨角獸,似乎有守護的意味。整座花園占地約有4-5個足球場大,庭園中花木扶疏綠意盎然,遍地都是色彩繽紛的鮮豔小花,栽植排列成幾何對稱形圖案,非常賞心悅目。花園中央有一座雕像噴水池,它的四周對角處分別建構代表風火水土神話故事雕刻人像;這兒拍照的人很多,我們也不免俗地搶機會拍了團體照留念。園區外側建築物高大的牆面上,寫著莫札特音樂大學(University Mozart),奧地利很多音樂家都是從這大學培育出來的。聽說奧地利人從幼兒園到研究所的教育費用全部由政府包辦,醫療住院費用也比照辦理。所以只要肯讀書能讀書,不分貴賤,都有出頭的一天。



豪恩薩爾斯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當然是必遊景點之一,它雄踞薩爾茲堡老城區南側的蒙徹斯山上(Monchsberg),長250公尺寬150公尺,當時發生了教皇與國王之間的主教任命權力的爭奪,1077年效忠於教皇的主教格柏哈德(Gebhard)開始建造防禦工事成為要塞高堡。上去高堡搭乘登山纜車是最方便的方法,它是奧地利境內最古老的直立式纜車,亦是世界上第一條登山纜車線路,於1891年建造完成。登山纜車以約七十度角爬升,車廂內分隔有三層高度地板,沒有座位,約55秒即可抵達高堡。堡內中庭裡的小教堂是聖喬治禮拜堂(St.George chapel),其外牆上的日圭,可以看到圭面上畫有黃道十二宮星座圖。從觀景平台及防禦砲孔眺望薩爾茲堡城區,高低不一錯落城中的古老建築和大小廣場,一覽無遺;悠悠蜿蜒而行的薩爾斯河,遠方的阿爾卑斯山及山下被草坪和樹木圍繞的真善美別墅場景,也都盡收眼底。堡內地下室的“提線木偶博物館”(Marionetten Museum),展示各式各樣的木偶,依年代的不同以及歌劇需求各有其造型,或可愛,或華麗,或詭異,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傍晚抵達帝國之都-維也納(Wien),在住宿的希爾頓飯店(Hilton)用完餐後,我們直接漫步到附近的城市公園(Stadtpark),它是維也納最古老的公共園林,沿著維也納河而建立。公園中有一座小約翰史特勞斯拉小提琴的金色全身雕像非常有名,許多遊客都慕名遠道而來與它合影。晚上的維也納河緩緩而流,幽靜無聲,在柔和昏黃的路燈光影,還有濃郁的夜來香催化下,河堤的情人步道充滿羅曼蒂克氛圍,令有情人不禁陶醉;若不是夜深天冷又帶點細雨絲,真想陪老婆在那迷人的情人道來回走幾回呢!


翌晨,當地導覽員Vivien 帶領我們參觀熊布朗宮(Schloss Schoenbrunn),又名“美泉宮”。西元1612年馬蒂亞斯皇帝(Matthias)在花園盡頭涼亭山腳下發現清澈甘冽質量最佳的泉水而得名。原本為皇家休閒狩獵之地,經瑪麗亞特瑞莎女王將其擴建成供皇族成員﹝她生了16位子女﹞避暑的夏宮,以當時盛行的洛可可風格和採用浪漫的粉色立面牆完成了美泉宮的設計。宮殿內處處金碧輝煌,到處可見黑色描金的家具及女王家族的畫像,尤其是大畫廊以其40米的長度10米的寬度和其頂上令人神迷由義大利著名畫家格里格利桂格里米(Gregorio Guglielmi)繪製的濕壁畫,的確是令人印象最深的洛可可大廳。據說當年六歲神童莫札特曾在美泉宮為瑪麗亞特瑞莎表演人生第一場宮廷音樂。宮殿後方的花園至今還保留許多價值很高園林建築的珍品;一條條修整劃一的筆挺樹木形成大小不一的林蔭大道,巨型的花壇中五顏六色的花卉和植物組合千姿百態的圖案,令人賞心悅目;還有充滿詩情畫意的玫瑰花長廊,更是遊客最愛留下浪漫回憶的地方。



位於維也納市中心的聖史蒂芬大教堂(Der Stephansdom)最早是羅曼式建築風格的黑燈雙
(Heidentuerme)北塔僅68.3米高,南塔高137公尺,歷時74年的建築與教堂同時完工;是當時歐洲最高的建築。午餐安排在以燒烤豬肋骨最有名的維也納肋骨餐廳(RIBS),味道還真不錯,搭配一些青翠菜蔬和生啤酒,真是酒足飯飽唇齒留香。飯後就地解散,大家分頭奔走老城區的精品大街,各覓所愛各買所需,忙得不亦樂乎!

隔日一早,大家將行李打包妥當,填寫好每一張退稅單,將退稅商品擺在行李的上層以備檢驗。隨即展開最後一天的參訪行程。首站來到百水-卡爾文那公寓(Hundertwasser-KrawinaHaus)這是他們兩位建築師合作的第一件建築藝術作品;沒有直線,全是適合生態規律的幾何線條。屋頂上和五顏六色的牆壁上都有綠色植物覆蓋,這種仿如童話世界的建築在眾多灰濛濛的城市建築中獨樹一幟,也凸顯出它的個性化和人性化。

第二站來到貝維蒂爾宮(Schloss Belvedere),它是奧地利的大將軍,歐洲人的英雄尤金王子(Prinz Eugen)為自己建築的夏宮。分為上下兩座宮殿,中間長達500米的巨型花園將兩個宮殿協和連接。它是巴洛克藝術風格盛期的經典傑作。花園中央有一座ㄇ字型石牆,牆面及牆上都有文字雕刻圖形和雕像,牆前有雕刻好幾個小人物的噴水池座,溢出之水就順著石板階梯一階階流下,許多人都拿它當背景拍照。佔地廣闊的翠綠草坪,被白色的小碎石路徑分隔成數個區塊,各有其特色的神話雕像噴水池點綴其中。花園兩邊每個上下園區的台階入口,皆矗立對望的兩座獅身美女人頭雕像,且都露出豐滿雙乳,不知跟什麼神話故事有關呢?雖然今日的規模縮小許多,但還是維也納最漂亮的巴洛克式花園。






第三站來到查理廣場邊巴洛克盛期的查理教堂(Karls Kirche),這是1713年鼠疫病肆虐期間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還願而建。教堂大門兩側各矗立一座圖拉真立柱,以浮雕方式刻上教堂保護神聖查理勃魯姆斯(Karl Borromaeus)的事蹟。在教堂內部可搭觀光電梯到達32米高圓拱頂部,觀賞濕壁畫及吊燈,還可眺望市景。這是別的教堂沒有也不太可能安裝的設備。

 

所謂“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又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了。一夥人兵分三路,有幾位團友玩得不夠癮,找了間民宿繼續作客天涯;其餘的因為班機座位有限,一票人飛往法蘭克福轉機,另一票人飛往慕尼黑轉機,兩股人馬在香港會合,一起搭機返回世界上最溫馨的地方-台灣。


南德、奧地利之旅 (上)

最近幾年一些親朋好友先後過世;尤其是我大哥走得突然,令我一陣惶然不知所措。再加上搭公車或捷運時,悠遊卡給我的三聲無奈回應,似乎是一再地提醒我年歲不小了,該趁著還能走動時多出去走走探訪這個世界,也拓展了自己人生的收藏;免得走不動時徒呼負負。這次參加教友招集的南德/奧地利之旅,團員中有幾位和我們年齡相仿但丈夫已過世的女教友,彼此閒聊時,內人說她這一兩年每次出國旅遊都當作是最後一次,大家聽了都深有同感,心有戚戚焉;因為...因為歲月真的不饒人啊!

飛航十幾小時,抵達德國法蘭克福機場已是隔日凌晨五點多。立刻馬不停蹄前往萊茵河畔的波帕(Boppard),它是古羅馬人所建的要塞小城,座落於六個小山谷的交匯處,景色美麗如畫,後來成為法蘭克王朝的宮廷。從這兒搭萊茵河遊船逆流前往聖高阿斯豪森(St.Goarshausen),一睹附有神話色彩的羅雷萊(Loreley)陡峭山崖,高132米;此處水流湍急河道較窄約九十米寬,又有所謂“七位少女”的暗礁;傳說中的羅雷萊魔女用歌聲迷惑船夫,造成不少船難。當地人深信不疑,特地在凸出的河岸邊搭建一座Loreley statue 祈求她的守護。我們在附近碼頭登岸,沿著湖畔公路前往呂德斯海姆(Rudesheim)。途中遇到兩處地方正在修路,僅容一車通行;德國人在道路兩頭分別裝設兩米高直立式活動的紅綠燈桿,隨路段長短約三到五分鐘變換燈號;兩方車輛井然有序地輪流在單線道通行;不像台灣需要有人在兩頭聯絡指揮交通,增加人力消耗。

抵達呂德斯海姆已是中午,走入當地有名的斑鳩小巷,巷內除了藝品店外,更多的是餐館,每家庭院都擺滿桌椅,葡萄酒香和烤肉香陣陣撲鼻而來,耳際不時傳來悅耳的樂音,有吉他,風琴,手風琴等,每家餐館都有音樂人駐台表演。我們挑了一家中庭有一株1929年種植的菩提樹的知名餐館(Rudesheimer schloss restaurant),稀疏的陽光透過風吹枝搖的樹葉間隙,在我們樹下餐桌上的酒杯水杯間交錯幻動著,別有一番情趣。飯後搭乘兩人座的小纜車到附近山頂的勝利女神雕像;從纜車上眺望,蜿蜒曲折的萊因河上不時有貨輪交會而過,平緩的山坡上遍植葡萄,整片的葡萄園一望無際。在寬廣的視野下,這美麗的綠山碧水好比ㄧ幅令人心曠神怡的山水畫。

傍晚時分來到創建於十三世紀,充滿文藝浪漫氣息的古老大學城-海德堡(Heidelburg),從跨越內卡河的老石橋上可望見山丘上古堡側面全景,在夕陽餘暉映襯下更顯壯麗宏偉;從老城漫步到古堡,處處洋溢著令人神往的學生愛情場景。強調學生情人氣息的巧克力及咖啡廳,拍攝“學生王子”歌劇的紅牛餐館,浪漫的學生公寓,偶而還可窺見樓上窗台坐著身材迷人的女學生露著美腿做日光浴。古堡內還可看到古城門,腓德烈宅邸,火藥塔以及當年收集以酒代稅的巨大酒桶。美中不足的是經過戰爭摧殘,不少建築物僅存殘垣斷壁供人憑弔罷了

羅騰堡(Rothenburg)位於羅曼蒂克大道及古堡大道交會點,是座建築在岩石台地的古城;狀似一個大鼻子人頭。陶伯河(Tauber)沿著城堡長鼻子形狀那一側蜿蜒繞過,更襯托出全鋪蓋紅色屋瓦的城內建築之艷麗;羅騰堡的德文含意就是“紅色城堡”。城內街道呈現輻射狀,條條通往市集廣場。廣場重要建築有市政廳,前段是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後段則是60公尺高歌德式建築和塔樓。其次為市議會飲酒廳,內設旅遊中心;其高牆上掛著“娃娃鐘”,每天11-15點和20-22點的整點,鐘旁兩個窗口會打開出現兩個機器玩偶,右邊的玩偶會舉起酒罈一飲而盡,左邊玩偶則晃動手中的喇叭;表演著名的「勝負一飲」短劇,述說新舊教衝突時,舊教軍隊準備屠城;當時的市長向前來討伐的將軍求情打賭,一口氣喝下3.75公升的葡萄酒,而贏得將軍撤軍解危。整座小城全是德國傳統式尖頂紅瓦的木框骨架房舍,每家牆面皆塗上色彩鮮明的各種顏色,好像童話世界的糖果屋似的;有些還在門框和窗框周邊利用木條栽植繽紛艷麗的花朵和碧綠的蔓藤,顯得更加夢幻。石板路的街道以及造型異趣的路燈招牌和門牌,充分保持著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風貌。環繞羅騰堡的古城牆,雖高聳卻不夠厚實,城牆內部的陡壁上,修建有屋頂的防禦迴廊,讓遊客登高漫步,鳥瞰羅騰堡的房舍景觀及城外的田野風光。主要的商品大街除了工藝品和巧克力以外,最吸引遊客光顧的有德國最大的泰迪熊專賣店,以及德國最大的耶誕飾品專賣店。總而言之,羅騰堡可說是世界上最能振奮或滿足孩子們對童話故事背景的憧憬。

從羅騰堡到慕尼黑,我們走羅曼蒂克大道;中途在丁凱爾史班(Dinkelsbuehl)稍作逗留,小鎮面積不大,完整保留了德國中世紀最傳統的鄉村建築樣式,彷彿是被縮小了的羅騰堡;算得上是旅途中最美麗的休息站。隨後到音樂神童莫札特之父的出生地-奧格斯堡(Augsburg),一個兩千年歷史的帝國都市。副導遊Michael曾經在此遊學打工,特地安排大夥兒到他乾媽的餐廳用餐。餐廳大門還保留四百年前的原貌,內部占地不很大,後半段有重新補修建過,廁所還特別用中文標明“化妝室”。主廚很用心也很有創意,讓我們享用法式料理,做得秀色可餐還真的可口呢!我除了用英文讚美主廚的手藝,還教他中文“好吃”;只見他老兄一路不停地背誦著回廚房。臨走時,他禮貌性出來道別,順便提醒我“好吃”的中文發音,德語聽來卻是“beat me”,要我不要隨便跟德國人這樣說話。

抵達慕尼黑(Munchen)已是午後,他是德國第三大城,人口約一百四十萬,建於1158年,德語的意思是“僧侶之地”。市區最熱鬧的應屬裝飾許多雕刻的古老建築-市政廳,以及擠滿遊客爭睹街頭藝人表演,或是約會等人的瑪莉恩廣場。聖母教堂雄偉莊嚴,就像歐洲其他有名的教堂一樣,可惜他們正舉行崇拜儀式,無法進去一探傳說中撒旦的腳印。晚餐就選擇市政廳地下室可容納五百人的大餐廳,享用有名的德國豬腳。每隻豬腳都蠻大的,需先用刀把肉刮下來再切條來吃;搭配德國有名的黑啤酒,味道還真不錯!可惜竟然沒有人能夠啃完整隻豬腳,又不能打包,有點兒暴殄天物的感覺。

離開慕尼黑前往福森(Fussen),沿途不時有一大片寬廣的草原躍進眼簾,高低起伏不定的草原上,偶而可見到一小群乳牛悠然地低頭吃草。途中有一座教堂,名為威斯教堂(Wieskirche),是十八世紀德國宗教建築最崇高的傑作,被稱為【巴伐利亞草原上的奇蹟】。教堂外型是巴洛克和洛可可的經典建築,內部華麗繁複的洛可可裝飾,以及四周地板上,牆壁,柱子和天花板全是聖經故事的畫作和雕像,甚至連座椅側邊的雕刻都很精緻華麗,彷如一座迷你的聖彼得教堂。傳說當年有位村婦撿到一座受鞭笞的耶穌像,帶回家天天誠心祈禱;有一天神蹟出現 了,這座像竟然感動得哭了。消息傳開後,引來世界各地信徒前來朝聖。當時教會為了提振人們對宗教的信心與忠誠,特別選在威斯大草原興建;並且將耶穌像收藏在威斯教堂內。教堂外面一大片起伏不一遼闊的大草原,─眼望去直逼阿爾卑斯山;讓人好想打赤腳在草原上奔跑一番。不過,我還是和內人倚著牧場柵欄邊欣賞牧野風光,邊吃餅乾喝飲料,一時感到幸福極了,更要感謝讚美上帝的恩賜。

來到座落於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福森(Fussen)小鎮,列和河(Lejr)從鎮旁樹林與峭壁間穿越而過,是登山健行的好去處。約有1,000年歷史,也是歐洲小提琴製造的發源地。我們在此用午餐,主菜每人半隻烤鴨,蔬菜湯則是盛在中空的德國硬麵包中,湯喝完麵包也順便吃完,過程中湯汁不會滲透出來,可見麵包密度做得有夠密實。鄉村的餐廳比較有人情味,提供錫箔紙讓我們打包沒吃完的烤鴨,沒想到宵夜時還真的派上用場呢。接著直奔附近舉世聞名的新天鵝堡(New swanstone castle),這是巴伐利亞國王魯道夫二世為實現其一生理想,表現出中古世紀騎士精神所建而成的夢幻城堡。城堡座落阿爾卑斯群山環抱之中,矗立在山巔石巖上,緩緩起伏的高大樹林環立四周,後方襯托一面清澈湛藍的湖水,藍綠間隔更襯托出皎白城堡的清新動人;讓人有種如夢似幻的不真實感。進入堡內參觀得攀登好幾層的螺旋梯,導覽人員發給每人一套耳機,有中文講解。華麗驚豔的擺飾設計,帶點童話氣息的美麗壁畫,天花板及地板也都有故事畫作呈現;童話王國的美好遐想,總是令人嘖嘖稱奇讚嘆不已。

當晚入住加爾米斯(Garmisch)一幢古老木造建築的旅館(Blaue Gams);旅館建在山坡上,背靠巍峨的楚格峰,緊鄰清秀的高山湖,周遭一大片草原上稀疏錯落幾間紅瓦小屋,羊群與牛隻分散在山坡兩側悠閒地吃草或跪臥休息,偶而快速奔走時,繫在脖子上的鈴鐺就不停地叮噹作響。坐在木造陽台邊飲熱茶邊瀏覽周遭美景,偶而涼風徐來帶來一陣不知名的花香,每每引人思古又思鄉;真是世外桃源的好地方。

清晨告別旅館旁邊的羊群,驅車前往德國第一高峰-楚格峰(Zugspitze);途中在歐巴拉瑪高小鎮(Oberammergau)稍作短暫停留,沿街不少住戶、旅館、餐廳或商店,房子外面的牆上都有著各式各樣的濕壁畫,每家訴說的主題不同,但大都脫離不了德國民間故事或聖經故事;比如小紅帽與大野狼,捕鼠人,漢斯兄妹和屠龍記等。甚至有些僅是故意製造幽默效果,搏君一笑而已。整個小鎮顯得活潑有朝氣,這樣的特色為歐巴拉瑪高贏得“德國的壁畫村”的美名。

楚格峰(Zugspitze)位於德國與奧地利的國界交接點,兩國各有登山纜車分從兩側登峰,於峰頂會合。雖然標高只有2,962公尺,天氣好時可以鳥瞰四國〈德奧瑞義〉。我們搭乘纜車從海拔999公尺的Eibee湖畔,約十分鐘左右上升到海拔2,962公尺的楚格峰頂。從峰頂環顧四周,雲霧繚繞一片白茫茫,溫度約攝氏零度;不僅高處不勝寒,視野更茫然,就連三十公尺外矗立山頭的十字架都模糊難辨。天公不作美,只有無奈嘆息。

從楚格峰開了兩小時多車程才抵達國王湖區,入住湖畔的Parkhotel billroth;我從房間陽台即可觀賞部分湖區美景。這種近水樓台的旅館很不好訂,聽說要靠關係或運氣;旅館給兩支不同鑰匙,一支開房間另一支開大門,因為旅館晚上九點半即關閉大門休息,旅客只能自行開大門出入。整棟旅館全是木頭打造,約有101年歷史,難怪腳步若是太快或太重,地板就會咿歪作響。國王湖(Konigssee)位於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國家公園中央;湖水清澈翠綠,四面環繞著陡峭高聳的山壁。國王湖長八公里寬1,250米,最深處約200米。因為湖水主要是由很深的地下溪流匯聚而成,所以盛夏時湖水還是很清涼,且達到飲用水的質量標準。我們從旅館門口的碼頭登上遊船,中途在被稱為回音壁(Echowand)的懸崖峭壁前關閉引擎;船員拿出一把小號面對回音壁,間歇地吹奏一小段一小段樂曲;間斷時就可聽到餘音繚繞的回音,真是有趣。在終點站沙勒特(Salet)看到幾座小艇的船塢(Boat dock),還有餐廳可供徒步旅行者休息補充體力。湖邊有好幾對鴛鴦,一對對各自帶開,或你儂我儂相互偎依,或下水ㄧ前ㄧ後悠遊唱隨;讓人看了,不禁發出“只羨鴛鴦不羨仙”的讚嘆。湖面狹長,遊湖一周約需一小時四十五分,兩岸群峰連綿不絕,四周高聳峭壁和蒼翠樹木環抱,景色俊俏壯麗,幽靜中帶點神祕;儼然是一幅小型峽灣的景象。

隨後來到希特勒奧地利老家附近的貝希特斯加登,這裡視野遼闊風光絕美,深受希特勒所喜愛;因此希特勒手下馬丁.鮑在1938年特別在這兒的鷹巢山上(Mt.Kehlstein)建造別墅送給希特勒五十大壽的禮物。聽說希特勒曾經造訪鷹巢十四次,不過每次逗留不超過半小時,可能是怕盟軍轟炸吧!我們先搭乘接駁車通過五處山洞隧道,約二十分鐘抵達山腰平台;再步行進入山洞,約三百公尺遠有一座金碧輝煌的銅製電梯,一次可容納四十人搭乘,直上124公尺高的鷹巢別墅只需五十五秒。我們在別墅的餐廳享用午餐,窗外可望見別墅後方的小山丘矗立著一座十字架,昂然而立傲視群峰;儘管寒風陣陣加上碎石土坡容易滑倒,還是有不少人奮力爬上山丘拍照留念。

離開風光絕美的鷹巢別墅,我們隨即驅車前往奧地利的聖沃夫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