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讀「真原醫」學養生

最近研讀的一本書是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博士的『真原醫』,之前在網路上就看到有人介紹這本書,但並不以為意。直到真正讀了以後,才發覺它真的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楊定一博士21歲就取得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康乃爾醫學生化、醫學雙博士,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免疫反應中細胞(如白血球、淋巴球)暗殺系統及細胞內自殺系統的關聯性,發表數十篇科學論文在世界期刊《科學》、《自然》、《細胞》等。這樣一位頂尖的醫學家以及科學的先行者,能夠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出版一本教大家如何改變生活方式、轉變心念來恢復健康,我十分佩服,願意把其中學到的一些觀念以及個人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所謂「真正原本的醫學」(Primordia Medicine),其實都只是古人流傳千年的預防醫學概念;也就是提供身體適量的天然營養素,來營造支持細胞正常功能的最佳環境,可以預防並矯正各種身體缺陷或疾病;至於要達到最佳的健康境界,必須全方位改變生活:包括飲食、運動、呼吸、思想與情緒管理,並且要從生活中每一件事做起。

一、 飲食
我們每天都要吃東西,如何吃才健康呢?第一是要吃大量天然的蔬菜及適量的水果。不同顏色的蔬果中含有不同種類的植化素,可以提供人體不同的營養價值與生理保健功效。已知的植化素有數千種之多,除了共同具有抗氧化功效外,依不同色彩分別具有抗發炎、抗突變、抗菌、抗病毒、抗腫瘤、免疫調節、改善視力,也能夠消除自由基、預防癌症及保護心血管等功能;第二是要多吃有療癒力的活食物,什麼才是活食物呢?就是充滿活酵素的食品;食物酵素僅存於生食中,也就是未經烹調或未以攝氏四十八度以上加熱處裡的食物;例如蔬菜類、新鮮的乳製品、生魚等生鮮食品。這似乎是大自然的巧妙設計,因為攝氏四十七度正好也是人體可以忍受的最高溫度,超過了就會被燙傷。亞洲人常吃的大豆發酵製品,即使經過加熱也比其他食物容易消化吸收;同樣地,肉類在烹調前若先經過熟化或浸泡在滷汁中預先發酵,也能夠減少消化系統的負擔。催芽的豆類,其胺基酸是不發芽的3~5倍,好吸收且無副作用。第三最佳的蛋白質來源是植物,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在建造人體組織的23種胺基酸中,有15種能由人體自行合成,其餘8種成為『必需胺基酸』,必須自食物中取得。不同於一般想法的是,這8種必需胺基酸都可以由蔬果中取得。第四,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要達到「均衡」,尤其是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的攝取都是健康的關鍵所在。這樣自然可以讓身體遠離疾病與衰老。食材挑選上也應盡量符合當令當地取材的原則,如此才可以獲得最佳品質的營養素。

另外,有關進食要細嚼慢嚥,是大家都知道的道哩,但卻很少人能做到。中醫認為:「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中醫視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既然唾液為脾腎所化,自然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現代醫學證明唾液包含血漿中各種成分和近十種維生素,多種礦物質及有機酸和激素,能刺激造血機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調節新陳代謝,維持酸鹼平衡。美國有一位業務員名叫荷瑞斯(Horace Fletcher),不到四十歲就宿疾纏身無法工作,後來在一位深諳養生之道的朋友建議下,開始細嚼慢嚥,讓簡單天然的食物充分被唾液浸潤,他每餐至少咀嚼2500下,食物到胃裡時已完全成為液態,不僅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也漸漸變得容易滿足,大腦所分泌的飽足感很快就能為過食劃下句點。半年內荷瑞斯不只瘦了下來,原有的健康困擾也漸次消失。這完全符合中國古代流傳的健康諺語:「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

還有,記得千萬別在飯後馬上吃水果,避免產生提前發酵的效果,導致胃部充滿空氣而腫脹;因為水果非常容易消化,最好在飯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單獨食用,才能即時被腸胃吸收,參予生化活動的作用。飯後也不宜喝涼水,會將剛吸收的油質變成固態,附著在腸子內壁形成脂肪,導致癌的生成;所以餐後最好喝熱飲。

二、在自然陽光下運動
發現維生素C 而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的桑德哲基教授(Dr.Albert Szent-Gyorgyi)曾表示:「人體所有的能量都源自太陽的光線」;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證明,自然的陽光會增加人體對氧氣的吸收,降低心跳的速度,加速皮膚的新陳代謝,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甚至改善肌肉的能量,促進鈣質的吸收,同時全光譜的光源也具有殺菌功能。因此,想要追求健康的人,應當培養規律戶外運動的習慣,每天能夠接受1~2小時的自然陽光照撫,最好是在傍晚時分,效果較好也不容易曬傷。運動時會刺激大腦分泌一種稱為「腦內啡」的荷爾蒙,使身體獲得舒適與愉快的感受;這是走出情緒低潮與舒解壓力最快而有效的方法。現代建築大都為密閉式結構,室內裝潢材料及生活用品都是無可避免的室內污染源;長期吸入會導致一些呼吸系統的障礙,甚至對免疫系統有不良影響。所以享受健康生活,利用休假日多走向大自然,享受在森林的空氣中含有的空氣清淨元素,也就是臭氧、負離子及芬多精,這時做些深呼吸和簡易伸展操,一呼一吸之間,自然洗滌保養我們肺臟及呼吸系統。

三、深層的呼吸方式成就健康
運用腹部呼吸,每個呼吸循環才夠徹底;完整的呼吸循環,重點在拉長吐氣時間;在拉長吐氣中,甚至可達到「息」的境界,讓身體氣脈完全打開;此時身心非常舒暢,情緒開朗穩重,遑論對健康會有多大好處了。正確的呼吸方式能幫助我們藉由「氣」來改變體內細胞及新陳代謝,達到改善體質的目的。俄羅斯專家們認為人體最理想正確的呼吸方式,應該像海底生物如海豚一樣呼吸,讓吸氣和吐氣的時間比例達到約20%比80%;經臨床實驗,在氣喘、過敏、高血壓和種種慢性病,都得到不可思議的改善效果。最近幾年台灣醫界有人對一些人瑞的作息做了一番觀察後建議吸氣─憋氣─吐氣的時間比率應為 1 : 4 : 2 ,至於吐氣為何需要吸氣兩倍時間?那是要讓淋巴系統能充分排出毒素,而使用四倍時間憋氣則是為了讓血液充分將氧氣送達四肢百骸及推動淋巴系統。

四、正面思想維持心態平衡
人體就像是一台具有自我修補功能的機械,經由皮膚、肺臟、腎臟、直腸這四大排泄器官,進行自我清潔的功能。除此之外,有句健康諺語云:「千保健,萬保健,心態平衡是關鍵;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因此,正確的思想,穩定的情緒,更是平衡生命的重要因素。錯誤的思考,包括負面、壓抑、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以及毀滅性的情緒如極度的恐懼、憂慮、沮喪、憤怒、忌妒、貪求、偏執都會使內在緊繃,神經機制受損,同時讓內臟運作困難,削弱消化、吸收、排泄的功能。真正的健康來自身心全面的均衡與和諧;當身體建立一個自然的內在節律,才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內在與外在的各種變化與壓力。因此,凡事要能夠以冷靜寬容的方式來思考,對萬事懷以善意,抱持感恩的心態,事事能夠為他人著想,有捨才有得是生命的律法,能付出愈多,身心就能獲得愈大的滿足與快樂。這些都必須由日常中每個行為、念頭甚至生活態度著手,如此才可以真正遠離疾病邁向健康。

五、情緒管理舒解壓力
根據美國壓力調查中心的報告顯示,約有75%~90%的一般門診病患的病痛是壓力所導致。壓力是身心對任何擾亂平衡的改變所產生的自然反應。當我們的認知與期望不符時,或無法完全掌控我們的失望感時,壓力就會出現;導致體內自律神經系統及荷爾蒙系統失調。解決壓力的長期有效辦法是徹底改變心念。從更寬闊的角度去看待生命。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可以抗拒的,也有很多事情卻是無法抗拒的;人在無法改變失敗和不幸的厄運時,只有學會接受它適應它甚至放下它,更要學會轉換自己低落的情緒。這種心靈的轉換可以改變壓力,驅離憂鬱、悲傷、焦慮等負面情緒,引領我們享受嶄新快樂的生命旅程。楊定一博士也建議大家藉由每日的淨化儀式「四個心的功課」─ 感恩、懺悔、希望、回饋,來幫助心的療癒過程,我們就能從心底獲得轉化。人類的健康取決於身體機能,心理情緒和精神追求的綜合平衡;一個性情穩靜身心愉快的人,不太會感受到老年的壓力;反之,對於性情相反之人,不論青年或老年同樣都是負重,也都是不健康的。

內心的徹底轉變,就是「真原醫」最根本的核心;基於這個理解,我們就必須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徹底改變。不只包括多運動,以更多生鮮蔬果為主的飲食習慣,養成正確的呼吸方式,它也會使我們對一切事物存著感恩之心及樂觀正面的看法。改變習慣的過程,是尋求健康的最大關鍵,一旦可以成功克服舊習,勢必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信心。它會驅動我們向內觀察自身的動機,反省生命的價值,得以自在地看待無常的順逆境,懂得知足就會感到幸福,能不計較名利就會感到一切如意;讓我們生命的每一天都過得健康充實有意義。最後,我願以台灣人瑞崔介忱先生〈102歲仍然耳聰、目明、滿口真牙、行動自如〉的長壽健康口訣:『飯勿吃太飽,覺要睡得好,運動每天做,營養不可少,盡量找快樂,切莫尋煩惱,赤子心常在,百年也不老,不作虧心事,人格比天高,為人不貪墨,子孫也逍遙。』與大家共勉之!

2 則留言:

Cecily 提到...

若年輕時後有這些洞見,可能不只有對健康有利,對自己的生命實踐也會很有益處吧

培菁 提到...

我喜歡書中的兩段話:『健康應是主動經營落實得來,而非被動等待得到』以及『我們必須使生活回歸自然,採取和諧與條理分明的生活型態,而不是繼續生活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忙碌之中』,與大家共勉之。